十多岁的绿袍官员呵呵一笑,「杨校尉博学多才,不过这里不是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里的芙蓉楼。
诗里的芙蓉楼在润州西北,原名西北楼。这两首诗也是王昌龄任江宁丞时所做。
不过王昌龄做江宁丞后,又被贬为龙标县尉,在这里居住了八年。这里的百姓为了纪念它,故而修建的。」
「原来如此!」杨校尉点点头,叹了口气道,「『一片冰心在玉壶』,我们杨家的一片冰心,为何朝廷就不能理解呢?任由王鱼.王督宪任意羞辱。」
他正是播州宣慰使杨烈第二子,播州宣慰司实际掌权人杨应龙之弟杨兆龙。
陪在他身边的绿袍官员是黔阳县主簿廖智,他目前是黔阳县衙最大的官,因为黔阳县知县丶县丞丶县尉空缺好几年了,他是一肩挑。
廖智哈哈一笑:「下官官职卑微,不敢胡乱议论朝政。下官的职责就是让杨校尉吃好住好,再送杨校尉坐上开往辰溪的船,就算功德圆满了。「
杨兆龙看了他一眼,心里有些愤然。
什麽时候明朝的官吏都改了性子了,自己砸钱都买不到任何情报。到底是他真的胆小,还是什麽都不知道?
「廖主簿的盛情款待,杨某心领了。」
「哈哈,好说。杨校尉,接你们的船已经备好,请!」
「请!」
杨兆龙随意拱了拱手,带着一行随从,拾步走下台阶,沿着挑板走到船上。
看着两艘座船逐渐远去,廖智头也不回地对心腹说道:「马上放信鸽,告诉姚都事和任都事,货已上路。再把详情写成密文,交快船送到辰溪去。」
「遵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