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粮票!”
“张相这一改进,省却许多麻烦,高明,实在高明!”
众人纷纷出声,衷心奉承了张居正一句。
国朝俸禄以往都是用大米来计算的,几品官阶多少石,太祖皇帝时就定下的祖制。
京官们需要去户部陕西清吏司领取。
永乐年间,北京改为行在后,米粮运输不便,成祖皇帝就开始部分折色,先是折宝钞。
宝钞连擦屁股都不如后就是折铜钱,时不时折实物
隆庆元年年底,户部折色太狠,还全是卖不出价的胡椒,于是闹出京官不负重堪上吊自杀的丑闻,搞得当时执掌户部的高拱灰头灰脸。
后来国库宽裕了,开始发钱,发银圆。
但是禄米也得发啊,要不然一年入库的那么多米粮怎么办?现在的技术条件,它存放不了多久。
还按照以前的规矩,到户部去领吗?
张居正身为万历新政改革主将,怎么可能还会用这么老旧的故例?
发行粮票!
按照新政定制,俸禄的二分之一是粮食,占俸禄和津贴的三分之一,全部发粮票。
户部税政司名义上把每年秋粮入库后,清点审计数字无误,移交给中粮集团。其实从一开始征收秋粮开始,运输、存储都是中粮集团一手包办。
直属太府寺的中粮集团,也是每省一家粮食公司,分仓储和销售两个部门。
仓储部门负责粮食收购、入库、存储、出库。每年秋粮征收,征收局的人负责入账,粮食公司的人负责入库,运输则是雇运输公司。三方对账,手续繁琐,但是内外勾结,贪墨克扣的难度也极大的增加了。
粮食入库,还得卖出去变成钱,那就是销售部门的事情。
粮食公司一直下沉,每个县城以及较大乡镇都有一家粮店。
尽可能地交给市场运作!
这是万历帝的“圣训”。
张居正由此想出的法子就是中粮公司发行粮票,户部拿到后再发给官吏们当俸禄一部分。官吏们拿着粮票到中粮公司下属的粮店买粮。
不过粮票分区域,顺天府、河北省和滦州是京畿粮食公司,用的粮票是京字开头。
其余各省都是辽、鲁、晋、豫等字开头的地方粮票,各省发各省的。
至于户部与中粮集团怎么结算,他们自有自己的制度和流程。
几年沉淀下来的陈米,一般都是大批量卖给中酒集团和农垦局集团,用于酿酒和制造饲料。
没错,大明饲料哪家强,农垦希望饲料厂!
镇卫军、营卫军、警卫军现役官兵是包吃包住,军粮直接由后军都督府军粮局,与中粮集团对接后,下拨到团一级。
所以现役官兵的粮饷三分之二发钱,直接发到各自银行账户里。多出来的粮食折算发粮票,给家眷买米面。
而翼卫军、肃慎和索伦营属于大明军队中,非常特殊的一部分,类似于卫所制,给一定数量的牧地农田,自给自足,但每年有部分津贴,用于兵甲武器的维护和更新。
戎政系统中粮票实发的,多半是文职官吏。
他们主要是中枢和地方戎政部门负责案牍庶务的官吏,都有军阶,等同于官阶,然后按军阶发放俸禄,按职位发放津贴。
张居正还在继续说道。
“勋贵、世职、官吏俸禄津贴合计四千一百七十九万六千五百圆,宗室、蒙古左右后翼侯伯、千户、百户俸禄津贴,计六百六十七万圆*。
其中也是三分之一折合粮票,分别计一千三百九十三万圆和二百二十二万五千圆,实际支银钱二千七百八十六万六千五百圆和四百四十四万五千圆.”
众人纷纷对视一眼,对这些勋贵和世职表示羡慕。
勋贵和世职,是指封爵、勋位以及世袭武职。
封爵分两种,一种是外戚被封爵,按照世宗皇帝定下的“真祖制”,只封一代,不能世袭罔替。
一代之后,没了就没了,顶多皇上开恩,念及先祖恩德,赐个勋位或闲散武职,一般也都是再一代而除,以后是守着封爵时恩赐的田地过日子。
另一种是军功封爵、勋位和世袭武职。
勋位和世袭武职,需要子嗣在军中任职出力,才能一直延续下去。
军功封爵则是世袭罔替。
羡慕是羡慕不来的。
外戚封爵,人家是命好,投胎技术高超。
军功勋贵勋位和世袭武职,更不用羡慕,人家是拼着性命挣来的,是血酬。
不过现在很多勋贵日子也难过。
勋贵除了有俸禄,以前靠田地,还有经商、开矿和其它乱七八糟各种收入,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快乐无边。
自从嘉靖四十二年以后,部分勋贵和新封勋贵一起,上了万历帝的船,富得流油。
其他勋贵就跟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光靠田地挣不到钱。
开矿?私挖西山煤矿的那几位勋贵,裤子都亏掉了。
经商,你干得过少府监和杨财神吗?
只能守着俸禄,还有爵田那点钱粮,扳着手指头过日子,看着那些上船的勋贵们满肚子的羡慕嫉妒恨。
想到这里,在场的许多官员们心情顿时舒畅了。
也有心思转得快的,暗地里把戎政、民政以及勋贵世袭等所有粮食支出,算了一下。
折合成银钱支出三千一百九十四万五千圆。
万历元年收得秋粮四千四百九十八万石,按照市面上一石粮食一圆五分来算,折合银钱四千七百二十二万九千圆。
现在张相把宗室勋贵、外戚世职、文武官员、海陆官兵所有人的俸粮一并都足量发完了,还余下一千五百二十八万四千圆。
折算下来大约还余粮食一千四百五十五万石。
天啊,连粮食都还剩这么多?
不过也很正常。
以前发俸禄,原本就低,粮食还是最值钱的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