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然而,萧季却似早有准备,在朝会上神色镇定。
反驳道:“户部事务繁杂,不容一概而论,臣请皇上慎重,切勿受谗言左右。”
他侃侃而谈,试图将支持派的攻击引向“工作疏漏”上。
并将“专注国防”与“国库谨慎”对立起来,使得皇帝一时无从决断。
反对派阵营之中,周显然冷笑着递上自己的奏疏。
提议先调查支持派在北疆的物资分配是否公正,反将矛头对准古元德和沈廷之。
他以冷静的姿态说:“臣恐边疆军需挪用问题严重,若不及时查明,恐有后患。”
玄安帝听着双方激烈的争辩,眉头紧锁,心中愈发纠结。
支持派与反对派的争锋相对让他看清了朝中暗流汹涌。
他并未立即表态,而是暗中加派心腹监视双方,待机而动。
古元德在家中书房中默默握拳,心中暗恨萧季的狡诈。
却也深知对方权势根深蒂固,不可轻举妄动。
深夜中,他站在烛光前,心中默默发誓,此事定要置之死地而后快。
绝不能让萧季之流掌控朝堂。
而萧季则在家中密会同党,饮下一杯清酒。
目光如刀般冷峻:“古元德、沈廷之,倒要看看你们能坚持到几时。”
他自信心中暗藏杀机,认为在朝堂博弈中,胜负从来由计谋决定。
玄安帝在一片争论声中始终保持沉默,心中却暗自思索。
支持派的忠诚,反对派的稳重。
他知晓朝中两方各有用处,权力的天平一时难以平衡。
待人都退下之后,他独自坐在龙椅上。
似乎在黑暗中冷静地观望着这场朝堂之争的成败走向。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玄安帝最终作出决定。
他深知北疆防线若失,后果将不可收拾,但国库资金紧张,使他不得不权衡再三。
在朝会伊始,古元德率先站出。
拱手朝玄安帝说道:“陛下,北疆乃国之屏障,赫沙城更是其门户。
若失守,敌军必将长驱直入,威胁京畿。臣请拨款支援边疆,将此事置于当务之急。”
他的声音铿锵有力,语气坚定,目光扫向群臣,意在争取更多的支持。
古元德不仅强调了赫沙城的战略意义,还暗指若不及时支援,边疆将危及国本。
这一番话掷地有声,引得几位支持派官员纷纷颔首表示赞同。
沈廷之紧随其后,补充道:“臣以为此战必须速决,否则不仅会动摇军心,还会助长敌方的士气。
若国库中有一丝余力,当不吝相援。”
萧季冷眼旁观,见支持派声势浩大,微微眯眼,随即上前一步。
拱手道:“陛下,北疆一地虽为要冲,但自去年以来,边疆的军费开支已占国库近三成。
若此战再无所获,恐国库将难以支撑。”
他语气平和,却字字如刃,意在借财政之困打击支持派。
紧接着,他转向古元德,冷笑道:“我朝历来崇尚稳健治国,而非贪战求功。
若贸然加大投入,未见其利,先见其害,恐非明智之举。
陛下须慎重。”
萧季的言辞表面上是忧国忧民,实则是借财政问题拖延支援计划。
此番言论在反对派中引起附和,有几位中立官员也点头赞成,担心边疆战事成为无底洞。
古元德冷笑一声,拱手反驳:“萧大人所言虽有道理。
但赫沙城若失,朝廷所需应对之费用,岂止于此?
不知萧大人是何居心,竟敢主张放弃边疆?”
他直指萧季的言论是在鼓吹不战而退,言辞锋利,不给对方留丝毫余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萧季面色微变,但强自镇定。
皮笑肉不笑地回道:“古大人如此咄咄逼人,是不是早已将边疆战事当成了邀功之机?
不管赫沙城战况如何,只要战斗持续,大人便可继续享有国防之功,这岂不妙哉?”
他的言语中暗含讥讽,试图揭露支持派的利益动机。
此话一出,朝堂气氛骤然紧张,支持派与反对派针锋相对,谁也不肯让步。
双方争执不下,言辞中逐渐充满火药味。
玄安帝沉默良久,目光冷冷地在古元德与萧季之间徘徊。
朝堂上陷入短暂的寂静,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龙椅上的皇帝。
等待他最终的决策。
边疆的局势不容忽视,但若不设限,支持派势必会借此大肆扩张。
同时,他也看穿了萧季的拖延之计,知道若不尽快支援,北疆局势将愈加恶化。
权衡再三后,玄安帝缓缓开口:“朕决定拨款支援赫沙城,但此战限期三个月,若未见战果,补给将削减。”
话音落下,玄安帝环视朝堂。
语气中透着几分不容置疑的严厉:“朕不容朝廷资源浪费。
三个月后,若未见赫沙之捷,当重新考量边疆的支援方案。”
玄安帝的话犹如一锤定音,古元德暗自松了口气,心中激动却不敢表露分毫。
为确保赫沙城之战的顺利推进,玄安帝特意挑选了经验丰富、善于谋略的女将军白霓裳为援军指挥。
白霓裳曾屡立战功,乃是朝廷中少见的女将,其智勇兼备、指挥得当,为军中众人所敬重。
玄安帝深知,她不仅能激励士气,还能以雷霆手段应对边疆的严峻局势。
玄安帝命白霓裳带领三千精锐之师,随即派遣至北疆赫沙城。
并亲自交代道:“白将军,赫沙城危急,朕望你不负朝廷期望。”
白霓裳领命,俯身一拜,神情坚毅:“臣必不辱命!”
玄安帝安排户部、兵部协调调拨此次支援所需的物资。
指令户部准备充足的粮草、兵器,并配备适量的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