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其他类型>归义非唐> 第210章 临州见闻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10章 临州见闻(3 / 3)

座后,不免与身旁位置的张昶聊了起来。

“对,陇右是没有奴隶和身契的,若是需要人照顾,便只能找良家签订契约,雇人照顾自己。”

“雇人之人不得伤害直接殴打所雇之人,若是所雇之人犯错,则依犯错程度而罚没部分工钱。”

“若所雇之人行不法之事,主家则报官以罪论处,并罚没其钱财补偿主家。”

“若主家故意设计,使所雇之人犯错而拒付工钱,所雇之人亦可报官。”

张昶话音落下后,李商隐便看向了红柳:“此女为某在梓州所买奴婢,不知来了陇右后,应该如何处置?”

“这……”张昶也犹豫了,支吾片刻后才道:“按律来说是要恢复良籍的,待稍后我去问问节帅。”

“些许事情,何须劳烦节帅?”李商隐摇了摇头,随后看向红柳:

“红柳,稍后我便把你的身契还给你,让张刺史恢复你良籍的身份。”

“你若愿意留下,便以我义女身份留下吧。”

“谢别驾!”红柳连忙跪下叩首,而李商隐也颔首道:“好了,你带郎君下去收拾屋舍吧。”

“是……”

红柳起身带着李衮师离开,而张昶也开口继续道:

“城内有学堂,可以教导简单的学识,若是李别驾不嫌弃,可以送郎君去学堂学习。”

“学堂?”李商隐疑惑看向张昶,张昶也将陇右的各种惠民政策、设施给说了出来。

孩童读书的学堂、收养鳏寡孤独的养济院、为百姓治病的惠民药局、统一安葬的各州县墓园……

刘继隆几乎是把古代能实现的许多福利制度都提前搬运到了陇右,所需的便是百姓如数缴纳五税一的赋税。

听起来似乎很好,但以这个时代的医疗水平,大病治不了,小病喝喝药,而药材的价格也并不贵。

惠民药局有独立的药田,药材基本从药田中获取,只对百姓收取几斤到十几斤不等的粮食作为诊金。

四项惠民设施,主要的支出还是学堂。

“让百姓的孩子读书?衙门能负担这样的费吗?”

李商隐心中震动,他没想到刘继隆的野心这么大,竟然想让陇右的孩童都能读书。

“这费自然是不少,但也值得。”

张昶毕竟是州刺史,自然知道学堂的费,别的不说,单论临州学堂学子所用的书本和字帖,便需要临州三县各处造纸厂和印刷厂的三百多名工人工作,才能满足临州两千多名学子所需的纸张。

这些工人的工钱是每月粮一石,此外还有油盐酱醋茶等额外的物资,算上家中务农的产出,基本能养活一家五六口人。

对于李商隐而言,这样的治理方式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怎么会,如此治理,钱粮何处而来,若是征收过多,百姓难道不会揭竿而起?”

面对李商隐的不解,张昶则是笑道:“陇右赋税五税一,加之军饷、俸禄不比中原,又有牙商贩卖商货,自然养得起全陇两万多学子。”

张昶的笑容在李商隐看来是那么的讽刺,毕竟他一路北上,陇右百姓的精神面貌他是见过的。

单论生活而言,陇右的百姓无疑要比长安、成都的普通百姓还要富足。

正因如此,他迫切想知道这一切是怎么办到的。

“下官想见见节帅。”李商隐强装平静询问,张昶摇头道:

“元日到初四都是假日,除了基础的班值外,都护府和各州县衙门是不议事的。”

“一直到初五,节帅会带狄道官员去凤凰山的国丧墓园祭奠牺牲的将士们,等那日我看看能否为你引荐节帅。”

张昶话音落下,刚好院子的正门也走入了七八名兵卒。

他们将柴米油盐酱醋茶及被褥内物资搬进了院内,张昶见后便起身笑道:

“明日我带李别驾您去都护府找高长史述职,但面见节帅的话,便需要等到初五那日了。”

“好了,我说的也差不多了,李别驾你好好休息,我先告退了。”

张昶作揖后便向外走去,李商隐起身将他送出院门,瞧着他上马离去,转身便见到了六名兵卒朝他作揖。

“李别驾,东西都放好了,可还有需要操办的事情,尽管吩咐我等便是!”

六名兵卒笑着作揖,很有礼貌,与李商隐此前四十二年生活中接触到的各镇兵马及官兵十分不同。

瞧着他们,李商隐习惯性摸向怀间:“劳烦诸位了。”

“可不敢这么做!”瞧着李商隐要把钱放自己手上,那名伙长连忙摆手,随后带着其余五名兵卒连忙告退离去。

望着他们“落荒而逃”的背影,李商隐低头看了看自己手里没能送出去的钱,忍不住苦笑着摇了摇头,随后便关上了院门……

(本章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