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其他类型>归义非唐> 第229章 蒸蒸日上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29章 蒸蒸日上(3 / 3)

起身,对众人作揖后才道:“今年国子监引入七百二十七名境外官吏。”

“这些官吏中,有五百七十二人在国子监任职,担任各州县小学教习。”

“今岁国子监治下学子数量多达二万三千四百一十六名,总计二千四百三十七名教习。”

“除境外那五百七十二名教习外,余下的教习,多数学识不深,教导学子识字还不成问题,但更高深的学识就不行了。”

“今岁结束后,将有六千多名十五岁的学子毕业,而他们之中仅有一百七十六人被选入临州的大学,余者何去何从?”

“下官以为,不如将教习中有学识者齐聚一处,继续教导这六千多名学子。”

“只需三年时间,这六千多名学子起码能有朝廷六学生徒的水平。”

“届时以此六千多名学子传道受业,必然要比眼下扫盲的速度更快。”

陇右引进的境外官吏不少,但有水平的确实不多。

好在没水平的那些人,相较于陇右的直白,也颇具学识,所以能充为教习。

陇右的学子数量不少,对于刘继隆为何培养那么多学子,李商隐也隐隐有些猜测。

别的不说,单说眼下在学的这两万多学子若是转化为官吏,那足够治理数百万人。

随着他深入了解陇右的政策,也渐渐了解了刘继隆野心的一角。

河朔三镇和淄青、淮西等镇虽然兵强马壮,但却未有陇右这般对朝廷具有威胁。

昔年李德裕就评价过河朔三镇的情况,他说“河北虽强,不能自立,需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军情”。

相比较之下,陇右则大有不同。

在李商隐看来,陇右人口虽寡,然自军而民纷纷自强,故刘继隆有自立之能。

放在几个月前,他可能会觉得就凭刘继隆这点人口和兵马,朝廷要想围剿,虽有阻力,结果却会不错。

而今看来,若是朝廷试图围剿陇右,那以朝廷的情况,说不定会被陇右拖垮。

当然,陇右也会被朝廷覆灭,可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兴许正因如此,刘继隆才没有如诸将那般冲动,而是一直隐忍着。

在李商隐看来,刘继隆年轻力壮,只要能忍住野心,日后之事还真的很难说。

只是他愈发察觉,心里便愈发不是滋味。

天下若乱,刘继隆恐怕会挥师东进,难逢敌手。

大唐倾覆之日,距此不久矣。

李商隐虽然怨恨皇帝打压自己,但他对大唐的感情却很深,而刘继隆重用之恩,他也难以报答。

他在长乐这段日子很纠结,但当他见到刘继隆的时候,这种纠结便烟消云散了。

他已经四十三岁,而刘继隆不过二十三。

待刘继隆野心难以遮掩的时候,恐怕他早已埋骨他乡,何须为身后事烦恼呢?

正因如此,他看向刘继隆的眼神,只剩下了感激与欣赏。

倒是相比较他,刘继隆正在乐观的与众人讨论着日后的陇右。

“临州大学需要选生,但其它十一州的大学却不用。”

“各州刺史应该在去年就修建好了各地的大学,那这六千多名学子就按照此前定下的规矩,由州衙出钱出粮,供养他们读到毕业为止!”

刘继隆同意了李商隐的建议,同时加大了对学子的投入。

只有把钱粮投入在他们身上,陇右才能在日后的乱世中取得稳定和发展,而不会重现五代。

刘继隆觉得自己既然来了,那起码要消除一些遗憾。

大唐倾覆后,理应是另一个文治武功不输大唐的存在,而非五代乱象……

(本章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