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又被压了下去。
落地窗外寒风凛冽,戈壁滩上的沙棘树叶早已落完,只剩光杆杆一片。
办公室里,温暖如常,郭阳在茶几上悠哉悠哉的喝茶。
才坐下的秦立军揶揄道“嘉禾把工作做这么细致,是何居心?”
“护身符啊!”郭阳笑道“有句话说的好,工作不仅要做得好,还要让人看得到,尤其是生态治理这种很难界定的事迹,只有切实记录下来,日后才会有人记得嘉禾的丰功伟绩。
不然,嘉禾那么多钱就为了赚那三瓜两枣的,多没意思。”
“还真是护身符,我算是知道嘉禾为什么喜欢拍纪录片了。”秦立军说道。
面对种企指出的撂荒质疑,五亩换大奔栏目以短篇纪录片的形势更新了一期内容《农民老潘休耕记》。
好好的120亩水田不种水稻,却投入一万多元种“草”,这些草也不卖,还要翻扣到地里去肥田?
以老潘为视角,讲述了休耕并不是撂荒。
老潘在休耕的地上种植了苜蓿,秋后直接用机械将其翻耕到地里,培肥地力。
仅此一项,潘树宝就投入了一万元左右。
此外,还额外投入了蚯蚓粪有机肥。
甚至购买了蚯蚓。
连续休耕了三年,也投入了三年,完美错过国家的休耕试点补贴。
但老潘并不后悔。
因为在休耕三年后,他原本只有些许板结的的田直接达到了种有机水稻的标准。
种出的有机稻米在今年卖出了优质优价,一亩产600斤大米,仅大米就能卖出3000多元的产值。
120亩,收入近40万元。
三年的休耕,三年的辛苦,看似换回的收入和不休耕差别不大。
但却完成了有机转化,意味着以后每年产出的大米都要高人一头,每年也都有提价的空间。
这期节目广受好评。
大米和国人的日常息息相关,而老潘用三年的匠心,休耕种草、翻耕绿肥、培肥地力,最终养成了一方好土,产出了优质有机大米。
不少人都认为老潘的大米卖便宜了,纷纷吼着上链接。
不过老潘的大米早卖光了。
让一众人直呼遗憾。
然而,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却很好宣扬了休耕的好处,乃至于《农民日报》也用文字报道了老潘休耕记。
央视《致富经》也出了一期类似的节目,一名大户在今年通过休耕改良了数千亩低产地。
更好的展示了休耕的成果。
从央媒下场透露出的态度来看,上层的战略定力很足。
休耕,乃藏粮于地的善策!
也是因此,秦立军出现在了郭阳的办公室。
论休耕,酒泉才是走在全国前列的城市。
境内的疏勒河、党河、讨赖河等主要河流也在这一年迸发出了新的生机!
对于秦立军的想法,郭阳也大致清楚,无非上面定性以后,又到了论功行赏的环节。
想了想,郭阳说道“等敦煌湿地成型,也可以再出一部大型的流域治理纪录片,休耕的作用更突出,你老秦也会被盯在功劳簿上。”
“哈哈哈,那我可等着了。”
“我也很期待那一天。”
聊了一会儿,秦立军又问道“粮食七连增真会在今年终结?”
郭阳疑惑道“何必要去纠结这个呢?”
秦立军说“这终究是个荣誉嘛!”
郭阳摇了摇头,从秦立军的想法就可见一斑,上面应该也有人背上了粮食增产的包袱。
“其实,大概率……”
“嘿,说话说一半可就没意思了哈。”
郭阳笑了笑,“国内这几年在玉米、大豆、小麦这三种作物的种植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让数据变得难以掌握,但我的判断依然是将会保持增产。”
秦立军讶然,“真的?”
“说不准。”
“你……逗我好玩是吧?!”
郭阳突然问道“你应该要升任了吧?”
秦立军被问得有点措不及防,愣了一下,才端起茶杯品茗缓了一下。
“年底前吧。”
“那没几天了。”
“所以才想多来嘉禾看看。”
秦立军起身来到了落地窗前,极目远眺,祁连山麓下的戈壁数百台机器依然轰鸣。
大漠、峡谷、戈壁、雪山、湿地……
一条干净清澈的大河穿城而过,两座生态旅游城市栩栩生辉。
“还真有点舍不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