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重要性,再沿用商周的典故,加以天人感应的话术,阐述说,不能盲目取士,而要按照儒学经义取士,来着重梳理忠孝之道,国家就一定能安宁。这算是儒学的政治正确了,不可不提。
但这还不够,他又紧跟着写道:
“今贡贤之途已闿,而教学之务未广,是以进竞之志恒锐,而务学之心不修。若辟四门以延造士,宣五教以明令德,考绩殿最,审其优劣,厝之百僚,置之群司,使调物度宜,节宣国典,必协济康哉,符契往代,明良来应,金兰复存也。”
这算是刘羡对取士的一点自我见解。
他觉得察举贡士确实是很不错的善政,但在当下,和九品中正制度结合起来,还是有很大的弊病,因为察举制度面向过于狭隘,很多门阀不怎么修学就能进入仕途,这实在不利于官场的生态。
应该废除中正制度,扩大察举的面向,同时将考试考绩制度发扬光大,推广到所有的官僚群体中,那朝廷政治就会清平许多了。
答完后,刘羡擦了擦额头的汗,又把试卷交了上去。
这题算是五策中最难的,后面的两道就简单多了。
第四道是问刘羡,法令和礼乐是否冲突?这是问刘羡对皇帝早年修缮的《泰始律》有何看法。
刘羡又是一阵车轱辘话,中心思想就是法令礼乐不可偏废。
第五道是问刘羡,今天下太平,是否应该削减武备?这是讨论灭吴后的休武偃兵政策。
刘羡则论述说,所谓的天下太平,是讲国内的事,边疆什么时候太平过?所谓“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和平时期也必须要锻炼武备,才能长期的维持和平。
五策答完,刘羡写了差不多两千字,手都麻了。回头看窗外,可见日上三竿,距离他进来时,差不多过去了一个多时辰。几位考官在整理试卷,倒也没有过多的言语。
国子祭酒嵇绍则对刘羡笑道:“怀冲,这后边还有两人等着策试,你先回去等消息吧。大概要等个十天,我们就会把品状和上喻一起送过来,到时你,也就有个官身了。”
言下之意,是刘羡这次对策答得很不错,基本是通过了。
刘羡顿时吃了一颗定心丸,他对诸位考官再次行礼,躬身退出门外。
一出门,两道目光就聚焦过来,刘羡对等待的两人笑笑,长长地吐了一口气。他远远地看见张固和郤安在杏林中等待,周遭鸟语花香,蝶飞蜂落,他迈开步子,昂首挺胸地走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