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也说得过去。”
“所以这哥们算半个,倒也不算拉低了泰山封禅的含金量。”
看向一脸懵的众人,朱棡又是开口笑道。
“倒也贴切,毕竟如果没有宋真宗赵恒,咱也的确会去泰山封禅。”
朱元璋恍然大悟的点了点头道。
唐玄宗李隆基的确是后期昏庸,但这哥们前期也是位励精图治的明君。
要不然岂能有开元之盛世,大唐之巅峰。
这么说吧,这个时期在李隆基的治理下,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文化还是军事上都达到了极高水平。
乃是封建王朝的顶峰之一,也是中原历史上的巅峰时期。
然而,尽管开元盛世标志着唐朝的鼎盛,但同时也是盛极而衰的转折点。随着盛世的延续,土地兼并、腐败等问题逐渐显现,为后来的安史之乱埋下了隐患,最终导致了唐朝由盛转衰。
但这也不可否认,开元盛世铸造了一个巅峰的时期,所以李隆基功是功,过是过。
毕竟没有人知道后来的事情,那这一位的泰山封禅,以功绩而论,倒是配得上。
“至于剩下的皇帝,第一个封禅的皇帝,始皇帝嬴政,结束了春秋数百年分裂的局面。”
“建立了中原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
“其功绩,统一六国,建立皇帝制度,统一度量衡,开设郡县制,延用至今日。”
“虽然秦朝二世而亡,但始皇帝的功绩不可磨灭,泰山封禅,还是由他而启,自然无愧天下。”
朱棡又是看向在座的所有人,轻声开口道。
“你倒还挺推崇始皇帝?”
朱元璋却是眉头一挑道。
“车同轨,书同文,开设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难道不值得推崇?”
朱棡也是抬起眼眸,看向朱元璋道。
“一个暴君,有什么好推崇的?”
朱元璋不屑的撇了撇嘴道。
他从来都不否认嬴政的功绩,但对于他的做法,不敢苟同。
但所有的史记,都将嬴政记载为一个暴君,而出生于微末的朱元璋,自然也不可能喜欢始皇帝。
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朱元璋建立帝王庙,没有将始皇帝嬴政放进去的原因。
因为朱元璋从骨子里就认为,嬴政就是一个暴君,他不配被人祭祀。
所以听见自家儿子这么推崇始皇帝,心里自然略微有些不爽。
“暴君是暴君,昏君是昏君,岂能一概而论?”
“更何况,您为什么不想想?”
“在那个并没有大一统的春秋战国,始皇帝统一了六国,开创了第一个大一统中央集权王朝。”
“而且那个时代之混乱,您身为皇帝,应该也能明白。”
“特别是始皇帝统一天下的最开始,六国百姓对于大一统的概念,更是几乎为零。”
“因为大部分人都还念着自己的旧国。”
“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始皇帝能怎么办?”
“唯有严苛律法,将大一统的理念,深深刻进他们的骨子里。”
“这才有了后来。”
“再者,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开始,所以我觉得始皇帝并没有错。”
“就像秦亡了,但秦一统天下的理想不该亡。”
“这才有了汉高祖刘邦斩白蛇起义,开创了四百年的汉家江山。”
“而意图重启分封制的江东项籍,也就是西楚霸王项羽,才是在开历史倒车。”
面对朱元璋的不满,朱棡直接回怼,丝毫不给自家老爹面子。
这更是怼的老朱面色胀红,可却连一句反驳的话都说不出来。
毕竟这是大义为先,而如果没有始皇帝破釜沉舟,一心开创大一统中央集权王朝。
哪还有后来的大一统王朝?
周朝所设的分封制,仍然还在华夏遍布。
而这中原更是各国争雄,永不凋零。
因为如果秦始皇选用分封制,再加上项羽的重启分封制,那后面的王朝,就算再想改革,也必须启用分封制。
这便是历史的必然性。
那这天下,哪还有今日?
所以秦始皇没有错,始皇帝不会错。
“老三说的不错,秦朝灭亡了,但秦一统天下的理想不该亡。”
“所以项羽失败了,汉高祖刘邦定鼎天下。”
“而汉高祖所设立的分封制,也是在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做了一些调整和补充。”
“毕竟汉高祖刘邦并不像始皇帝嬴政,拥有一个庞大的嬴氏皇族作为支柱。”
“所以他需要自己的儿子们强大起来,就如您一般,壮大宗室底蕴,以图王朝不朽。”
“可在理念上,汉高祖刘邦仍然是心向于大一统王朝。”
“这就是为什么,汉高祖刘邦分封自己的子弟和亲戚为王,即同姓王,以期通过血缘关系来强化中央集权。”
“而这些同姓王分布在汉朝边疆和战略要地,既作为屏藩抵御外敌,又便于中央监控。”
“不过也有弊端,那就是同姓王权力过大,导致了汉朝时期的七王之乱。”
“可这也是汉高祖刘邦的无奈,因为宗室太过于弱小,不足以巩固汉家江山。”
朱标也是点头开口道。
“没错,天下非刘氏者不可封王,这才使分封制,在短期内帮汉高祖巩固了统治。”
“但长远看,它与中央集权的需求产生了矛盾,促使后来的汉文帝、汉景帝乃至汉武帝不得不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限制王国权力。”
“要不然,大汉王朝,岂能有两朝而兴,分东汉、西汉。”
朱棡也是赞同的点了点头。
但这父子三人恍若无人的交谈,倒是使得在座朱元璋的所有老兄弟面面相觑。
不就是去不去泰山封禅,怎么还能扯上分封制与大一统?
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