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游戏竞技>秦时明月之政> 第五百零一章 郭卿,你觉得李牧忠诚吗?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百零一章 郭卿,你觉得李牧忠诚吗?(1 / 2)

李牧着急支援,军伍是轻装简从,以精锐骑兵野战尚可,但是攻城就力所不及了,而且兵力差距终究太大。

安阳君的五万大军是备好一切器械来的,可以从容攻城,并且有着李牧来去如风的精骑阻敌增援,燕军拿下的城池又一座座被稳稳的夺了回去。

对此燕军一点办法都没有,毕竟是新拿下的城池,根本来不及修筑阻碍骑兵的要塞,来不及加固修防。

赵军虽是疲惫之师,可是赵军的战力实在比燕军强太多。在赵军稳扎稳打之下,虽然不快,却是稳步前进,燕军只能一步步败退,拿下的城池也一座座丢弃。

等到乐乘率兵支援赶到,丢的城池已经夺回来一半了。

面对赵军大军来援,城阳君和雁春君太叔栋一番商议,直接撤了。

本身就打不过,现在明显惹急赵国了,赵国都要拼命了,援军已至,趁着损失不大,还是赶紧撤吧。

不是不想打,实在是即便是兵力都已经不占优势了,还是及时止损吧。

然后就非常干脆利落的撤到了武阳、武遂、桑丘,有着河水为险,有着多年修建的要塞和长城,燕军也终于松了口气,李牧亲自率领的骑兵太可怕了。

燕王喜虽然极为不甘,却也有所安慰,那就是拿下了桑丘,桑丘乃是易水以西的大城,是燕赵东西往来的战略要地,紧邻武遂。

无论是在赵国手里还是在燕国手里,都是进攻对方的桥头堡。原本桑丘在赵国手中,现在被拿下,可以和武遂互为犄角,这下子易水两岸都在燕国手中,安全多了,并且随时可以攻向赵国,已经相对取得了战略攻势。

赵国自然不甘心被燕国趁火打劫,还打劫成功,占这么大一个便宜,但是赵国也不得不撤兵了。

粮草要断了。

开战的时候还不显眼,可是如今已经六月下旬,还是滴雨未下,地里的禾苗都已经死完了。

天下大旱,灾荒来了。

这也是为什么嬴政打魏楚两国,明明已经占尽优势,却没有得寸进尺多拿城池,只是勒索了些许珍宝粮食就停下了脚步。

面对如此大灾之年,虚弱至极的赵国也根本没有任何进攻之力,别说汇集这十几万大军攻燕,能少饿死些人都算是一件难事了。

赵国也只能撤兵,然后就麻了。

赈灾,有钱,但不多。

粮食,没有。

年年打仗,狗脑子都要打出来了,能有多少存粮?

三年丰收,方有一年存粮。可是这么点儿存粮,只要打仗,立刻便是如流水一般消失了。

面对灾荒,能救,但是只能救一点点。

索性各国都很有经验,那就是放任不管。

草民们很聪明的,总有办法去自寻生路。

如果寻不到,那就说明他命有此劫,不该有生路。

等下辈子吧。

这一场大灾,除了早有准备的秦国损失极小,以及富庶的齐国受损较少,其余各国皆是死伤惨重。

一场大灾没有三五年根本就缓不过劲儿来。

不过这对大秦倒是个利好。

这一场大灾,嬴政早有准备,储蓄充足,救灾及时,原本的秦人秦地倒是习惯了大王的仁德。但是新得的城池,新内附的韩国,还是第一次真切享受到大王和朝廷的仁德。

这一次大灾让韩地的百姓都是心有余悸,后怕不已。

果然,韩国内附大秦是对的,若是顽强对抗,且不说打不过秦国后果如何,只差了这一年,这一场大灾又不知道要多饿死多少人。

根据他们祖祖辈辈的经验,朝廷的救灾粮不好等啊。往往等朝廷救灾粮的都饿死了。

大秦的高效和廉洁,保证救灾粮可以真切到灾民手里。

只要顶过去半年就好,八月后就该下雨来的,还能赶得上秋种。

这一场大灾倒是狠狠收了一波民心,大大增加了原本韩人的向心力,让韩人更加甘心融入大秦。

这世上什么都是虚的,能吃上饭饿不死才是最实在的。

这世上从来没有架起锅煮道理,只有架起锅煮好米之后才能讲道理。

当然,不只是韩国,近几年新拿下的赵魏楚诸国的子民,看看相邻的原本家国的惨状,也是深深庆幸成为了秦人。

凡事就怕对比。如果没成为秦人,今年怕是就要成为死人了。

凡是大灾之年,必然死人无数,赤地千里,饿殍遍野。

旱魃民大饥,征战方且休,糠秕既空尽,禾稼无所收。

贫者不蔽体,一粥不可得,面皆为菜色,形销骨干立。

男子多饿死,女子多为奴,易子相将食,僵尸互枕藉。

疫病随暑兴,死者不可算,生者无终日,闾巷尽萧然。

哀鸿遍野,啼饥号寒之声不绝于耳。十室九空,天地间似唯余悲风惨雾。

苍生之苦,莫此为甚。

不过现在赵悼倡后并不在乎,反正饿不到她。

现在赵悼倡后有更重要的事要做。

李牧,你不忠啊。

大王继位便立刻封你为武安君,食邑三千户,这是多么大的信任和恩宠?

可是你是用什么来回报?你想怎么回报?

你竟然想造反,想要扶持公子嘉继位!

你真该死啊!

在彻底停战以后,赵国需要忙碌的事就更多了。

士卒的封赏,死伤的抚恤,兵力的重新部署,军备的补充。

但是这一切,都赶上了灾荒,朝廷没钱,朝廷只能是先欠着,所有人先各回各家。

至于将领和臣子,现在也都要忙着整治灾荒(灾民),防止闹出乱子,至于救人,看着救吧,自然也是活下来越多越好。

李牧根本没时间回邯郸述职,战后又立刻回了北疆。北疆本就更为贫瘠,遇见大旱荒年,只会更惨,他根本不敢耽搁,立刻回去组织救灾生产。

而乐乘回了邯郸以后,将自己看到的都汇报给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