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游戏竞技>秦时明月之政> 第五百三十四章 刎颈之交(求月票~)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百三十四章 刎颈之交(求月票~)(1 / 2)

几人到了太子府,燕丹率先下车,亲自服侍高渐离妊峰下车,自己倒退着引两人入内,到了正堂,请二人居于上座,以袖扫尘,更是亲自为二人奉茶。

两人再三推辞,然而燕丹态度坚决,两人也不得不受。

直到两人坐下,燕丹请他们稍坐,又亲自去后堂请荆轲。

高渐离和妊峰非是无礼之人,燕丹谦卑至极的作为实在是令两人难以接受,却终究是盛情难却,哪怕明知道燕丹是有事相求,甚至是可能会没命,依旧被燕丹的举措所打动。

贵为大燕太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何其尊贵?却是如此屈尊降贵,甚至如同仆从一样对待两个身份卑微之人,何至于此?二人又何德何能?

两人眼神相对,默不作声,一切都已经在不言中。

等到荆轲到来,三人相视一笑。

荆轲请燕丹在后堂稍等,他要先和两个兄弟聊一聊。

荆轲上前牵住二人的手,三人一同坐下。

荆轲的脸上带着微笑,眼神中却全是落寞,笑意只不过是强颜欢笑,轻轻一声叹息,扯出了一个微笑:“小高,小峰,今日太子殿下和我请你们过来,是有要事相商。”

荆轲直接步入正题,三人知己知心,根本不需要过多解释,平白生分。

妊峰哈哈一笑,很是洒脱,笑道:“若是什么小事,我们还懒得过来呢。”

高渐离一向有些忧郁高冷,不苟言笑,甚至不太会笑,此时竟也嘴角勾出了一个微笑:“希望不是什么小事。”

若是平常,眼见高渐离破天荒笑出来,荆轲和妊峰一定会打趣他,但是现在谁也没有这个心情。

荆轲心中感动,两位好友表情轻松,面带笑容,这都是为了自己。

荆轲心中叹息一声,无比苦涩又无比复杂的笑了一笑,实在是难看的紧。

轻声道:“今天要谈的,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是一件肯定会死的事。”

“甚至会连累身边所有人。”

“这件事必须万无一失,所以我需要一个帮手。”

“我受太子殿下大恩,九死难报,而且这件事,也和我本身有着切肤之痛,我甘愿为之。”

“但是,这不是你们的事,你们不需要参与其中,我,我也不想你们参与其中。”

高渐离淡淡道:“你的事不就是我们的事吗?”

妊峰大笑道:“我倒是想知道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

荆轲苦涩一笑。

缓缓道:“刺秦,屠龙。”

高渐离两人听到荆轲所说的这几个字,瞬间瞳孔收缩,就连心跳都停了一瞬。

荆轲这话说出后,整个前堂都变得寂静无声,就连呼吸声都仿佛消失了。

妊峰瞳孔紧了紧,瞪大了双眼,只感觉有些口干舌燥,不自主的舔了舔唇,缓缓笑着说道:“果然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好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高渐离闭上双眼,心中深叹一声。

只是一个呼吸,就睁开双眼,认真的看向荆轲:“你知道这件事的严重性吗?你决定了吗?”

荆轲慢慢的点了点头。

高渐离跟着缓慢却坚定地点了点头,轻声道:“好,算我一个。”

妊峰大笑:“这样的大事,又怎么能缺了我?一定要加上我。”

荆轲心中既喜且悲,纵然心性坚定,纵然无惧生死,可还是忍不住鼻头一酸。

人生可以有这样的两个朋友,死而无憾。

荆轲上前一步,紧紧抓住两人的手,欲言又止,好不容易压下沸腾的内心,已经红了眼眶。

“小高,小峰”

两人反过来紧紧握住了荆轲的手。

妊峰哈哈一笑:“大哥,大丈夫又何必做此女儿姿态?”

“这样的大事,必然青史留名啊,莫不是不想带着弟弟,哈哈哈。”

高渐离淡淡道:“这样的好事怎么轮得上你?当然是要我来,先来后到,是我先和大哥相识的。”

荆轲露出了一个满脸苦笑的笑脸,实在是难看的紧。

他知道,这是两位好兄弟在缓解自己的愧疚之情,同样,又是在争相赴死,只愿对方活下去。

毕竟、副使只有一人。

荆轲干哑着嗓音,说道:“小高,小峰,副使只有一人。”

妊峰眉头一皱,哎了一声,显得有些不满。

“那肯定是要我去了,毕竟二哥的修为可没我高。再说了,大丈夫生于世,岂能寂寂无名?这样的大事,必将留名于万世,二哥身为兄长,一定会让我的吧?”

高渐离看了他一眼,淡淡道:“修为我只是让着你,真要是认真起来,你不会是我的对手。”

“平常玩闹二哥自然让着你,但是现在这样的好事,就只能委屈你了,还是我去吧,轮不到你。”

妊峰连着哎哎好几声表示且慢,但是还没开口,高渐离就直接打断,面色出奇的严肃认真,甚至已经算得上呵斥。

“你最小,轮不到你!”

“你还有家人,你一大家子上百口人,都需要你照顾!”

“你儿子不过才两岁!”

荆轲心中一痛,只感觉好似被一把尖刀钻剜,他想要开口,让他们两人别再参与此事,可是怎么也说不出口。

从太子殿下将他们二人请来,就再也没有其他选择了。

妊峰顿了一顿,忽而轻轻一笑:“是的,我儿子才两岁。”

“所以我更要去,更应该去!”

“我家世代居于大燕,自先祖世代效忠大燕,已经历经五代了,到我这里,已经是第六代了。”

“我太祖,亡于伐齐之战;我祖父,亡于与赵国相争之战;我父亲在抵抗赵国的进攻中险些身亡,至今仍旧留有旧伤。”

“我十六岁就要承担起家族兴衰,如今虽无爵位在身,却也有着偌大的家业。这一切都有赖大王仁德,历来赏赐颇丰,这才得以家族昌盛。”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