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装局的同志笑道“现在的射程已经足够了,再远,我们的观察手段也不大支撑得起其运用。”
如果说60公里还勉强支撑得住的话,那更高的射程其实意义已经不大了,看不见,打得着也没什么意义。
说起射程够远的事情,高振东突然想起一个隐患来,他指了指黑板上火箭弹的后半部分“这部分你们要注意,当火箭发动机的工作时间足够长的时候,可能会发生弹体被高温烧穿导致掉弹的问题,特别是新推进剂的燃温比较高,设计的时候要提前考虑。”
别说高燃温的推进剂了,就连普通的推进剂,高振东前世知道,在搞122的时候也发生过这种情况,而找出问题到解决问题,花了一年多时间。
能不走弯路自然是最好的。
长风厂和风雷厂的同志们把这个情况记下来,问高振东“我记得您说过还有扇出、弹道交叉等情况,这些情况怎么解决?”
高振东摇了摇头“这些情况只是可能出现,但不同的设计不是一定会出现,而且解决方案都是和你们具体设计有关的,在具体搞的时候,你们碰见了再分析解决吧。如果一定要提建议的话,那就是在保证火箭弹飞行姿态的前提下,回转、运动、支撑等结构在发射的时候一定要锁得足够结实。”
简单说就是发射管左右不平都还是小时,但是有松动的话,那真是每一发都不走寻常路了。
陆装局的同志眼看也差不多了,问道“高总工,你还有其他建议或者意见么?”
高振东想了想,虽然觉得有些晚了,还是提了一个建议“如果可以的话,建议把大口径火箭炮的口径提升到250以上。”
陆装局和防工委的同志都很诧异,为什么高振东提这个建议。
高振东解释道“现在正在搞的末敏弹,口径是110,如果大口径火箭弹只有180,意味着其截面只能放下一枚末敏弹,大量空间被浪费掉了,如果提高到250以上,就可以品字形并排着放下三枚。”
这是个简单的几何问题,大家在脑子里过了一下,明白高振东说的没错。
“能不能把末敏弹做小一些?80?”
高振东摇摇头“不行,再小,威力不能保证,传感器也不好布置了,110口径几乎是现有技术的极限。”
陆装局的同志想了想“这个问题我们会纳入考虑。如果不行,我们会在下一代里再去解决。”
到送走同志们的时候,高振东非常郑重的握住风雷厂的同志的手“同志们,这个40公里射程的130火箭炮非常重要,希望你们一定要做好啊。”
那180的就不重要了?几方的同志都感到有些奇怪,不过对于他们来说,不论高振东说不说这话,事情都是要做好的,也许高总工只是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