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74章 苜蓿菜当家(1 / 2)

春耕很忙。

真的很忙。

除了不会走路的孩子和瘫在炕上的老人,整个卫所都没什么闲人。

半大的孩子当大人用。

出嫁的妇人当男人用。

青壮的男人当牲口用。

可别说你是个百夫长、千夫长职级,以往立下过多少战功。

除了轮值巡防的,全都得犁地去。

三万多亩耕地,真不是十天八天就能垦出来的。

还有几百亩葡萄园和千亩甜瓜地,须得起陇!

同时还要派人火州挖葡萄苗和买甜瓜种子回来。

就连像肥仔这样五六岁大的小孩子,也要帮忙牧羊、放牛、照顾怀孕的母马和骆驼。

老太太们,就承担起了家里做饭和洗洗涮涮的活计。

有了粮食,饭就好做。

年前冻起来的羊肉还没吃完。

就是蔬菜缺得慌。

在过去四个多月的冬天里。

除了恰玛古、一些干蘑菇,也就甘将军年前带回来的胡萝卜和胡葱算是菜。

哦,还有豆芽菜。

但,这些菜蔬分到各家的数量也都有限。

这不已经熬到春天了么。

老太太们就漫天遍野找野菜去了。

找着找着,很快就看到了种桑树的小夹山满眼都是绿。

原来。

移栽完桑树苗后,小夹山从半山腰到山脚的牧场上,先后被要求洒了六百斤苜蓿种子。

播种的面积算起来能有一百二十亩左右。

小夹山这片矮丘陵的土质还不错。

不仅桑树苗活得好,苜蓿种子破土后也是见风就长。

转眼不到一个月,苜蓿芽就长到了七八寸长。

鲜嫩的哟。

任谁看进眼里就拔不出来。

不少老太太们跑来找罗氏商量:

“东边牧场上的狗米草也长起来了,卫所的牲畜们不缺草吃。但昂这把老骨头都七天没拉出屎来了。老夫人,小夹山的苜蓿芽让不让人吃呀?”

苜蓿菜,大伙儿都不陌生。

罗氏第一时间就问了自家儿媳妇。

甘明兰当初让撒这些苜蓿种子的目的,为的不就是春季里吃上这么一口春菜么?

这些天,小金在野外训练。

小家伙长这么大还没有在大自然里翱翔过。

放出去,差点就收不回来。

甘明兰养它这么久,可不是为了养来放生的。

要教会小金一些唤雕的规矩,还有得磨。

早出晚归了半个月,就忘了苜蓿菜这一茬。

当即,大手一挥。

“吃吧,随便吃!一百二十亩地的苜蓿菜,两万多口人够吃两三个月的。”

于是,卫所的老太太们成群结队往小夹山跑。

鲜嫩的苜蓿芽,两刻钟能掐上大半筐的。

这活儿一点都不累人,看着漫山遍野的绿油油,心情美得很。

她们还相互交流着各种苜蓿菜的做法,其中,有两种菜谱成为了主流。

一种做法非常快捷。

只需把苜蓿芽洗净剁成碎末,加入少许盐和几勺面粉拌成菜面糊。

然后就在有胡麻油的锅底,用小火把菜面糊烙成饼。

关西这里有一点好。

胡麻种得多,胡麻油一百文就能打上一大壶。

还有羊油、牛油等动物油补充。

以往抠唆用油的妇人们,来了关西用油都手宽了不少。

苜蓿菜饼这般用胡麻油煎出来,不仅非常省面粉,而且味道也超级香。

最重要的是,不爱吃菜的孩子都很乐意吃。

壮劳力们更喜欢的,是苜蓿的另一种做法。

同样是把苜蓿芽切成碎末,和发酵的面团揉在一块,加点盐,上锅蒸出来。

绿绿的菜馍蘸着油醋汁儿,一口下去,略带青涩水汽的清香,都能吃出草长莺飞的味道来。

男人们不懂春天的浪漫。

只知道,拳头大的菜馍一顿吃上四五个就能管饱。

这种菜饭两得的食物,妇人们也很乐得做。

反正自从苜蓿芽成为卫所里的当家菜后,面粉的消耗量都比以前慢了些。

吃进去的食物,身体有直观的感受。

一些便秘严重的老年人,连续吃了两天苜蓿芽,积攒了一肚子的宿便哐哐往外排。

整个人都感觉轻松了好多斤。

甘明兰家也吃苜蓿菜。

罗氏非常热衷于去小夹山摘菜。

掌管灶房的王婆子,做野菜的手艺比起普通军属来,又要精细得多。

她最爱做的就是苜蓿牛肉馅儿饺子。

只把苜蓿芽过水汆烫攥干水分后,切得稀碎,放入剁碎的牛肉馅儿里加香油、胡椒等调味儿。

手巧的她,包出来的饺子形状就像一个个的小元宝。

汆过水的苜蓿芽没有了那股子草酸味,又保留了翠绿的颜色,连带着牛肉的肉汁水,别有一番风味。

吃不腻,根本吃不腻。

王婆子也爱用苜蓿芽烙菜饼。

但她会在菜糊糊里加十几颗鸽子蛋,如此煎出来的菜饼两面微黄,比不加蛋的要暄软好吃得多。

其实用鸡蛋也很好。

但甘露川不是没人养鸡么?自打甘明兰把八千只鸽子交给亲兵小子们饲养,鸽子蛋就成为了甘露川老人和孩子们的补品。

亲兵小子们怕把鸽子冻坏了,就把鸽巢安在了之前用来做雪地靴的暖房里。

室内暖和,鸽子们活得很惬意。

每天能捡到两千五百枚左右。

除了大食堂的亲兵们每日每人四枚鸽子蛋,剩下的就放在卫所商铺里销售。

鸽子蛋的定价并不便宜,五文钱一枚。

但甘露川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穷人。

鸽子蛋的美味和营养一经宣扬,真有不少人乐意买来给老人和孩子补身体。

反正前后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