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具,待收获时十税五,无需服其他徭役。”
闻听此言,戏志才不由得轻轻点了点头。
他是见识过苦日子的,自然知道当下大汉朝的小农黔首的压力有多大。
别看当下的田赋为「三十税一」,但却依旧不断有小农卖田为奴。
为何?还不是其他徭役赋税太多了,普通小农实在无法承担。
实际上这些奴客在耕种豪强之田时,一般都要见税十五,也就是对半分,并且豪强可不提供什么马牛、农具,往往都需要自家承担。
可即便如此,对于那些失地黔首来说已经算不错了。
所以只有那些不知民之穷苦者,才会感慨黔首小民不知礼节荣辱。
“那军屯呢?该用何制?”
“军屯大致类同民屯。”只见魏哲驾轻就熟道:“可令十人为一什,设什长;五什一屯,设屯长;两屯一曲,设假军侯;五曲一部,两部一营,设假司马。由县中供给马牛、农具,待收获时官四私六,无需服其他徭役。”
说到这里,魏哲补充道:“若无意外,屯田营地不变,凡军屯者俱为屯兵,且耕且战,驻守一方。”
之所以用军制编户,就是为了在战时便于指挥。
简单来说,就是让农兵一边戍守,一边屯田。
“屯兵与屯民?”
听到这里,戏志才顿时忍不住拍案叫绝。
“明公实乃王佐之才也!”
戏志才越往深里思量就越觉得魏哲此策妙不可言。
“不仅如此,屯兵与屯民亦可上下流通,以做奖惩。”只见戏志才目光炯炯的说道:“屯民未必无胆,屯兵亦未必斗志不变,如此能战者、愿战者便可多食,善战者则可提拔入正卒之列!”
听他这么一分析,倒是让魏哲又发现了一项妙处。
不错,这缝合后的屯田制便是魏哲参考府兵制与卫所制的成果。
正如先前所言,边军屯田在大汉朝早有先例。
甚至秦朝之时始皇帝便令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人,并且于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适戍以充之。
可以说这就是大汉边军屯田制度的前身。
譬如前汉文帝就曾以罪人、奴婢和招募的农民戍边屯田,前汉武帝也曾调发大批戍卒屯田西域。
不过真正将屯田制发扬光大的还要属“一炮害三贤”曹丞相。
虽然屯田制自古有之,并非曹操首创,但曹魏屯田的规模和作用之大却是空前绝后的。原历史中曹操在迁都许昌之后便在周边屯田,结果当年就收获谷物百万斛,于是自此在州郡列置田官,屯田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平天下。
直到曹魏后期屯田剥削量日益加重,竟达官八民二的程度,引起屯田民不断逃亡和反抗,与此同时屯田土地也不断被门阀豪族所侵占,这才使得屯田制形同虚设。
当然,如果深究下去,屯田制的败坏其实也少不了门阀士族的推波助澜,否则他们上哪隐匿农户、侵占农田呢。
然而戏志才却不知道这些,只见他一脸感慨的赞叹道:“此法若能施行边塞,大汉永无边患也!”
魏哲闻言顿时无奈道:“过也~过也~志才怎也拍起马屁了!”
自古就无千年不变之制,屯田制再好也需要有人执行,否则时日一久终究免不了人亡政息的下场。
当然,这个法子对于当下的魏哲来说已经是最好的选择了。
至于日后如何,那自然要视情况而定了。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且看且行吧!
……
在与戏志才议定之后,次日魏哲便迫不及待地开始行动起来。
没办法,农时不等人,不早早处理完这些杂事,春耕就要耽误了。
于是经过仔细的筹划之后,魏哲很快便确定了民屯与军屯的位置。
话说当初由于东夷人频繁入寇,故尚书台将海冥、长岑、昭明三县废弃,余民并入带方县之中。至于三县旧地,则大多被索卢部侵占作为草场。
但如今魏哲斩索卢虎四千骑,令周边秽貊部落惊惧,情况自然又不同了。
魏哲吞到嘴里的东西,自然不会吐出去,更别说这本就是汉人之地。
倘若他连收复失地的胆魄都没有,那还不如趁早去投奔曹操。
所以魏哲索性便将军屯点设立在海冥、长岑、昭明三县旧址上。
毕竟三县旧城虽然已然变成了残垣断壁,但地基还是在的。
有了这个基础,建设军屯坞堡倒是能省下不少力气。
对于魏哲这个决定,戏志才虽然觉得有点冒险,但也没说什么。
翌日,县寺正堂。
“军屯编队已经尽数完成。”只见转正为县主簿的戏志才有条不紊的汇报道:“七千奴客中有近一千人主动愿意转为军屯,故如今军屯三千人,民屯六千人。”
闻听此言,魏哲当即笑道:“那正好,军屯编做三营,就唤作海冥营、长岑营、昭明营吧,令三营各驻三县旧城。”
按照魏哲设立的屯田制,军屯千人一营,民屯五百一镇。
如此一来,民屯正好可以划分成十二镇。
当然,只是粗略划分,各镇大多都只是粗建。
毕竟这七千奴客中并非都是青壮,其中也有不少老弱妇孺。
念及此处,魏哲当即又道:“令十二镇民屯驻海冥营、长岑营、昭明营内侧,以做策应。”
戏志才闻言点了点头,很快便按照魏哲的意思具体安排起来。
说起来黄雄那厮也是有趣,见魏哲顺利剿灭了田、张两家之后,便十分主动的当起傀儡来。
所以眼下戏志才虽然名为县主簿,可实际却是在行县丞之权。
而有了戏志才的查漏补缺之后,魏哲的想法很快便顺利落实下去。
……
……
翌日,海冥营屯田点。
“昨日已下春麦、豍豆,苜蓿也种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