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其他类型>知否:我是皇太子> 第456章 张桂芬产子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56章 张桂芬产子(1 / 2)

第456章 张桂芬产子

赵兴眉头微皱道:“不管如何,弃城而逃都是大罪。你父亲只是被贬,已经算是处罚的很轻了。”

按照曾庆轩所说,当时的局面确实守不住。

赵兴并不是迂腐之人,连守城兵马都被抽调走了,短时间肯定没有援军。

要是灵州城不怎么重要,以当时的情况,放弃也就放弃了。

可是灵州城对大宋非常重要,乃是大宋通往西域的唯一道路。

西域虽然贫瘠,却是丝绸之路必经之路,不仅能够和西边国家通商,大宋还能从西域获得马匹。

灵州城丢失,也丢失了大宋唯一获得战马的途径。

从那以后,战马价格翻倍增长。

没办法,大宋已经没有获得战马的渠道了,只能向辽国和西夏购买,人家垄断后,自然加价。

要是因为兵力悬殊守不住放弃也就罢了,可当时根本没有守,曾庆轩的父亲直接下令逃了。

以赵旭的性子,弃城的官员武将都该宰了。

然而曾庆轩的父亲只是被贬,可见大宋的情况烂成什么样了。

“臣非因此怨恨朝廷,陛下所言没错,臣父当时弃城而逃,如此处罚算是轻的了。可是此败完全是韩大相公主战导致的,若是韩大相公不抽调守城兵马,也不会发生这种事。可事后韩大相公并未受到任何处罚。”曾庆轩愤恨道。

赵兴闻言沉默了一会说道:“这么说你是想报复韩大相公?”

“回陛下,臣并未有报复任何人的念头。臣父被贬岭南,临终前曾和臣说,文人领兵,胜则加官,败也未罚,即便罚也只是被贬,将来还有启用之时,臣只是想改变这种现象。”曾庆轩说道。

“朕也有意改变这种现象,爱卿有心了。”赵兴说道。

不管曾庆轩所言是不是真的,此人赵兴暂时还是要用的。

不过曾庆轩所说的也是大宋传统了,而这一切正是不杀文官所造成的。

“这件事短时间内平息不了,今日爱卿也是打了朝臣一个措手不及,接下来他们必然不会因此罢休,爱卿可有对策?”赵兴问道。

“陛下可先装病拖延,等尘埃落定即可。”曾庆轩说道。

他此时也没有太好的办法,正如赵兴所说,今日他是打了那些官员一个措手不及。

那些文官不可能轻易妥协,必然还会闹下去的。

“装病太下等了。”

赵兴摇了摇头道:“朕准备命人修书,自古以来,无数典籍失传,这些都是瑰宝。朕意昭告天下,收集孤本,将所有书籍结合起来,编纂一本宣武大典!”

所谓宣武大典,其实就是模仿朱棣命人编撰的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包罗万象,汇集了书籍七八千种。其内容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多个领域,涉及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等多个方面。

算是最早的百科全书了。

朱棣命人编纂永乐大典,是为了笼络文人,消除他们的不满。

文人爱名,立德立功立言被文人称为三不朽。

编纂这种流传千古的书籍,在其中名,可是流芳千古的好事。

赵兴也有类似的目的,把朝中反对最激烈的人都丢去修书。

毕竟他不可能真的把所有反对的都给杀了。

除此外,赵兴也想为后世保留一些文化瑰宝。印刷术出现,很多书籍依旧还是孤本。

一来是人们喜欢敝帚自珍,二来也是没有大规模流传的价值。

但赵兴下旨号召天下人进献孤本,并且会在宣武大典之中注明,书籍是谁献出来的,肯定有很多人愿意把珍藏的孤本献出来。

曾庆轩稍微一想,就明白了赵兴的用意,一脸敬佩道:“陛下编纂此书,功在千秋,必然会成为一代圣君。”

“此事交给你了,尽快拟订一个章程出来。先拟诏,命天下文人百姓献书。”赵兴摆了摆手道。

他对圣君不圣君的并不在乎,也不认为因此会被让尊称圣君。

皇帝说到底还是治理天下,天下治理好了,名声自然有了。

若是他不能解决大宋积弊,过个几代亡国了,他还是会被后世评价为庸君。

朱棣修永乐大典,乾隆修四库全书,二者就因为这个被尊称圣君了么?

…………

早朝发生的事情很快就传开了。

大宋文风鼎盛的同时,也早就了言论自由。

请...您....收藏6191书1吧六\\\九\\\书\\\吧!

文人之间谈论国事,抨击朝政朝臣之事,很是常见。

虽然之前士子闹法场,在宫门口请愿,赵兴因此大发雷霆,处置了不少读书人。

但是这并不能让这些读书人醒悟。

大宋立国百年,读书人的优越感早就养成了,岂是那么容易改变的。

不少读书人甚至再次主张,要联合起来请愿,不能任由官家毁掉大宋,只有如此,才能不失文人风骨。

只是赵兴上次禁止请愿士子参加科举,总归还是有些震慑力的。

重文轻武虽然养出了读书人的优越感,但是学得文武艺,还是要卖给帝王家的。

寒窗苦读多年,不就是为了做官么。

因此这些士子叫的虽然凶,但是真正从者却不多。

这次的风波也并非全无好处,最少掩盖了赵兴下旨命各地官府筛选参加武举之人,为其提供食宿之事。

要是没有这次的事情,这个旨意一出,必然会引的所有文人士子反对。

毕竟大宋轻武已经是‘国策’了,文人自然不愿意一直被他们压着一头的武夫,得到重视。

有好处自然也有弊端,那就是各地对于赵兴的这条诏令并没有认真宣扬,大多都是敷衍了事。

加上如今都在议论朝中的动荡,根本没有人议论关于武举之事,宣传效果就更差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