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其他类型>大明:百岁修仙者,朱元璋亲爹> 第90章:城隍爷办正事,修仙路处理恶鬼!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90章:城隍爷办正事,修仙路处理恶鬼!(3 / 5)

想得出来!

一群人的表情皆凝固住了,久久不言,在消化,在吸收,在平复震撼的心情!

朱长夜看在眼里,笑道:“朝廷缺钱,除此之外还有些别的法子。”

“啊?”

“还有?”

“不是吧?”

“….….”

三人呆呆看着朱长夜。

朱雄英也是瞪大了眼睛。

朱长夜侃侃而谈道:“法子便出在刚才雄英写的邮字上。”

“你们都是朝廷大官,譬如詹尚书,你是天下文人的师表,那么如果你写个邮字,其价值可就不是三五文钱了,少说要十几两白银,对吗?”

“文人雅士,许多都有收集爱好,天下学子,谁不想要一张吏部尚书的墨宝?”

詹徽捋须含笑,有些洋洋自得,他可不像翰林院那群学士一样,隔几个月开个书法宴会,说白了,就是变相的将自己的墨宝雅观一点的卖出去。

如果真如朱长夜说的这样,自己也能写个邮票的字,然后被文人雅士收藏,那倒是流传名声的机会。

天下文人,谁不爱惜自己的名讳?

这么想着,詹徽面上也露出孤傲的笑容,却依旧谦虚推手:“不敢不敢!”

只是那脸上的开怀笑容,却如何也掩饰不住。

朱长夜继续道:“那在譬如洪武陛下呢?他要是写个邮票的字,最少也要三五十两白银,对么?”

我去!

朱雄英瞪大眼睛,开口道:“师尊,这么贵?百姓哪儿买的起?爷爷他肯定不会答应的,不成不成!”

朱雄英疯狂摇头,他寻思不能为了些黑心钱财,就这么坑害百姓。

听着皇长孙这么说,刚才还洋洋得意的詹徽,立刻不敢笑下去了。

是啊!

老爷子那性子,可不允许如此事情。

看来是不能办。

只是.…有点可惜了啊!

这么好的博名声机会。

朱长夜却是笑了起来,开口道:“雄英,这你倒是想错了。”

“如此贵重的邮票,自然不会卖给百姓,一般都是文人雅士买的,如此精贵的东西,他们舍得流通,白白贴在邮件上?”

“这可是皇帝和诸位大臣的墨宝,那是要收藏的,做传家宝传下去的东西。”

“再说了,皇帝的墨宝,民间有幸看一眼,那该是多大的荣幸?三五十两白银,贵吗?”

朱雄英愣了愣,迷糊道:“好像….是这个理。”

这下子,詹徽彻底开怀了,急忙道:“太孙说的对!可不就是这个理么?”

“朱道长真是端的大才!这才学,可谓是震古烁今!”

傅友文呆了呆,赶紧道:“对啊!这是为大明社稷谋福祉,造福天下百姓,是在积君德,此大明之幸啊!”

啊这….

赵仁又震惊了,他嗫嚅着嘴巴,想说一些话,但总觉得这话太出格了。

所以,他闭嘴了。

随后,又交谈一些细枝末节,詹徽三人就此离开。

赵仁是带着迷糊走出去的,直到现在他都不知道为何,朱长夜身份如此当的起几人敬畏。

是!

朱长夜是有才能。

可有些东西,是才能一辈子也没法达到的。

比如,与生俱来的身份。

赵仁虽然不明白朱长夜身份,但他知道朱长夜绝对来历不凡。

他打算回去后,就好好着手查查。

能让太孙打下手,詹徽傅友文都努力讨好,甚至老爷子都敬重的人,绝对不会是无名之辈!

赵仁寻思,应该很好查。

….….….….….….

“师尊,您咋把我留下来了?有事交代我?”

朱雄英好奇问道。

朱长夜笑道:“那倒不是,只是要到饭点了,估计你师兄师姐他们都做好饭了,就….正好留下来吃饭吧。”

“老是跑来跑去,还没吃饭,这可不好。”

朱雄英恍然大悟:“成!那我趁饭还没来时间,去打坐修炼下。”

朱长夜点头,算是答应了。

等朱雄英走进院里面后,朱长夜寻思快到饭点,就先不看书了,出去溜达溜达走走,散散心。

当然,他也没敢走太远。

怕错过第一口热乎饭菜,所以哪怕散散心,也是在天云观附近。

朱长夜走到道观烧香之地,这里一如既往的香火鼎盛。

只是….

今日朱长夜,却是看到不太一样的东西。

朱长夜悠悠看着外头,若有所思。

在他思索时。

一个面色枯黄,眼角微微发黄的男子从外面走来。

他和另外两名好友,一同走进天云观内,不时地说笑着。

这三个人像是第一次来这里的人,这里看看那里看看,对天云观所有摆设都很好奇,而他们三个人的面色,都微微有些枯黄。

“沾染了鬼气,精神肉身都得到了损害。”

“恶鬼缠身,邪气入体。”

朱长夜低喃。

他看得出来这三个人经过一段阴气、鬼气浓厚的地方,从而有这样的枯黄脸色,这样的情况刚刚开始没什么,时间久了,他们每个人都会生病,运气不好会有一场大病,要等鬼气散了,他们才能好。

不过。

他既然见到了,就不可能任由鬼气去迫害人,这也算是他们的幸运,来天云观洗净了自身。

而且也正印证时间那句话,实力固然重要,可有时候运气比实力更重要。

袍袖轻轻一挥。

三个人从朱长夜身边走过,袍袖荡起的风吹拂三人身体。

那本来沾染在他们三人身上鬼气,被这袍袖风吹得一干二净。

李大辉昨晚和两个好友,从县城赶来应天府,是来赶集。

他们三个不是来自同一个地方,是有次赶集闲聊起来,才发现彼此都志同道合,然后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