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八层法相圆满,开辟丹田气海求追订
“要怎样的实力,才能在国考中取得好成绩,帮助南城获得更多修炼资源补助?”
张凌风询问道。
他见到王大山说起国考时,精神亢奋,仿佛有更多的生命力量从骨骼和血肉之中,源源不断的输送出来。
他希望王大山能够一直活着。
“省考是江北省五十二城的天才同台竞技,上一届省考冠军,实力和你相差不多,也是个血脉武者,不过他开启了骨相,拥有丰厚的修炼资源。但你既是枪法大师又是淬体大师,还领悟了枪法第二层力量,并且你还是精神念力师,就算没能开启第四层法相,几天后的省考,你也能获得好成绩,即便得不到第一,前三也绝对妥当。
至于国考。
是大夏国七十三省天骄一起同台竞技,每个省三个代表,也就是省考前三,代表各自省份参赛。
每届国考,江北省的代表,无一例外,都在淘汰赛中被淘汰,已经有几十年,没有人能进入第二轮赛事。
大夏国幅员辽阔,又危机四伏,江北省的地理环境,是七十二省中垫底的存在,省内天骄很难和其他省内天才相提并论。
所以只要你能代表江北省参加国考,成功挺进第二轮赛事,江北省和南城就算赢了。”
王大山一脸期盼道。
“难度系数这么高吗?”
张凌风始料未及,国考在王大山看来,好像是不可逾越的一座山,江北省天才,能够挺进第二轮赛事,就算是创造了奇迹。
“高,几层楼那么高。”
“七十三省有五个行政级别,江北省是垫底的五线省份,除了人口密度比较高之外,在地理环境和资源补助上,从不占优势。甚至在大渡河时代,江北省,江南省,江州省三大省份,都是被抛弃的存在。”
“你在南城,实力和成绩都是名列前茅,就算在整个江北省,现在也是数一数二的存在,但放眼七十三行省,若能挺进国考第二轮,已经有运气成分。”
“四线,三线,二线,一线,行政级别每上升一个台阶,所获得的资源补助,以及生存环境,都有天差地别。”
“在南城有外环城和内环城划分,有大辐射区,有玄界等恶劣环境,但只要进入四线省份,他们每一座城的生存环境,都比内环城更胜几分。”
“在四线省份之人眼中,生活在五线省份的人,都如同生活在内环城和外环城之别。”
“同理,三线省份的人,也在这样看待三线以下的人口城市。”
“七十三省内,处于一线行政级别的省份只有四个,分别是广南省,广海省,广京省,广深省,四广大省。它们占据了大夏国百分之五十以上的修炼资源和生活补助,在江北省,年满十八岁,未达到入阶武者,就要被送往前线服役,在它们那边,十八岁未能成为法相武者,就要去前线服役。”
老邓顺着王大山的话,缓缓说道。
“十八岁不成法相,就要被送往前线,这……”
张凌风目瞪口呆。
“各行政级别省份人员的待遇各不相同,所履行的责任,也相差甚远,能够生活在一线,或者二线,乃至三线,和四线省份的人,无一例外,都曾为人类做过贡献,或者父辈付出过各种代价。他们那边的竞争,远比咱们这边要激烈,所以不要怨天尤人,修炼补助只有那么一点,想要更强更好的活着,只有依靠实力去争夺,南城要想改变现状,同样只能依靠咱们所有人,只有团结一心,共同进退,努力争取更多的修炼资源补助,才能让南城摆脱内环城和外环城之分。”
王大山掷地有声道。
“话虽如此,可这差距也太大了点。”
张凌风一脸凝重。
生活在南城,想要从外环城搬进内环城,都需要各项审核,同理想要从五线省份,搬迁进入四线省份,也是需要积分和功劳兑换。
或许在二线,或者一线省份中,生活在那里的人,能够像前世一样,看到蓝天白云,青山绿水。
“人类危机四伏,能活着已经是件不易的事情,但无论何时,都不能失去希望。
上一次大渡河时代,江北省和南城都未曾放弃过,活下来的咱们,更应该牢记使命,继承先辈斗志,如果下一次大渡河来临,我想同样没有人会选择放弃江北省,放弃南城。”
老邓认真道。
“大渡河?”
张凌风仔细一想,从原主人的记忆中,了解到,大渡河是一场战役,是一场人类和海洋异族生物,浴血奋战的战役。
江北省的边界,有大辐射区,也有海洋,南城也有海岸线,就在大辐射区中,几十年前,海洋生物大举入侵江北省。
七大星系联盟,也给予了大量的资源和人力补助。
最终成功击退海洋生物,那场战役,前后持续了十五年,历史上被称为大渡河时代。
如今已经过去了三十五年有余。
也因为那场战役,江北省,江南省,江州省三个省份的行政级别,因为资源和人口缺失等,从四线省份,被降级为五线省份,从此一蹶不振。
大批无法在高级行政省份中生活的人,被送进三省,补充人口。
老邓就是其中一人,三十多年前,跟随长辈搬迁进入江州省,随后进入江北省,如今成为南城城主许松林的老师。
之所以会留在南城,不仅仅是因为许松林,更因为邓家有十三口人,在大渡河时代,先后牺牲在南城这片地区。
三十多年过去,大渡河时代的遗留下来的战争痕迹,无论是在内环城,还是外环城,事实上只要细心点,随处可见。
也因为曾经的伤痛,让南城和江北省变得十分敏感,王大山和敖大刚等人,才会前仆后继,想方设法斩杀鲶鱼妖母王,帮助工厂迁回大辐射区,让南城获得更多的修炼资源补助。
“若有机会,我愿略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