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都市言情>文豪1978> 第447章 终不似,少年游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47章 终不似,少年游(3 / 4)

了三朵金花。”

七八十年代,国内的电影制片厂最喜欢用“金花”来宣传自家演员。

燕影厂之前有“三朵金花”分别是张金玲、李秀明和刘晓庆,这两年又多了两朵金花张力维和方舒,并称燕影厂五朵金花。

这五朵金花都是正当红的电影明星,尤其是刘晓庆和方舒,这两年风头正劲。

刚刚过去的春晚上两人还担任了主持人,知名度已经与其他三朵金花拉开了距离。

五朵金花都是燕影厂的演员不假,但她们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拍戏,很多时候还是在外地。

别说是五个人了,能一下子聚齐三个人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了。

陶玉书也高兴的说道:“是啊,她们仨要是能来,开业那天绝对得人山人海,老陈这回帮了大忙了。”

林朝阳又说:“还有老谢那边,应该也能请来几个人。”

谢靳是如今中国电影界的牌面之一,他帮忙联络人,肯定不会比陈怀恺的阵容次。

陶玉书畅想着服装城开业当天鼓乐喧天、人如潮涌的画面,不禁心潮澎湃。

“杜峰还找了他们文工团的同事,到时候舞台设计和美术就由他们同事负责,他们还能出几个节目……”

陶玉书说着说着,感觉有点不对,“诶,我怎么感觉请的人有点多,会不会喧宾夺主啊?”

林朝阳想了想,也觉得好像有点多,这又不是开演唱会。

别到时候观众们光顾着看演出,服装城开业的事反而没人关心了。

“可以分开两三天来搞,再搞个预告,哪天有哪些明星出场,还能多吸引些老百姓过来。”

陶玉书闻言拍手,“这是个好主意!”

林朝阳又告诫道:“不过你也别太指望明星。老百姓来的是能给亚欧服装城带来人气,打响知名度,但服装城走的是高端路线,能不能留住顾客,还得看你们的商品和服务。”

“我明白。”陶玉书说着话,拿起她从公司带回来的衣服,“你试试这件衣服。”

干服装生意,选品是个很关键的环节。

自从参与到服装城的筹备当中,陶玉书时不时的就会带回两件衣服来给让家里人当模特试试。

她拿出来的是件日版的深灰色风衣,如今市面上流行的是欧版风衣,因为是按照欧美人身材进行设计剪裁的,这些风衣往往并不那么贴合国人身材。

而日版风衣就不同了,同样都是东亚人,日版风衣的设计和剪裁更加适合中国人的体型。

林朝阳穿上风衣之后,陶玉书相看了好一会儿,脸上很满意。

“杜峰选衣服还真有两把刷子!”

等林朝阳脱衣服的时候,陶玉书突然灵机一动,“诶,你说等那些明星来了之后,我一人送他们几套衣服怎么样?”

林朝阳表情有些意外,然后立刻明白了陶玉书的心思。

送衣服不是目的,目的是让这些明星在开业那天把这些衣服穿起来。

林朝阳一下子想到了《大西洋底来的人》带火的蛤蟆镜、《追捕》里高仓健的风衣、春晚上被刘晓庆带火的红色翻领衬衫。

这个年代的商业氛围没有后世那么浓,影视作品和明星们的带货能力反而比后世那些所谓的明星和主播强了一百倍。

一部影视作品的火爆往往就能让一个时尚单品火爆整个中国。

他笑着赞道:“你这小脑瓜还挺聪明!明星同款,到时候只怕那些老百姓要抢疯了!”

“明星同款”这个词对陶玉书来说很陌生,但她一下子就理解了林朝阳的意思,兴奋的说道:“这个词太准确了!”

陶玉书越想越觉得这个主意可行,现在国内有广告,但还没有请明星当代言人的意识,她这种方式算是变相的请那帮明星当了一回代言人,大家互惠互利。

夫妻俩说话之间,林朝阳感觉陶玉书的商业头脑好像慢慢被他给激发了出来,越来越有生意人的样子了。

又过了两天,陶玉书回来说她白天时接到了深圳打来的电话,是许鞍华派剧组的人到深圳专门给她打了个电话。

现在国内和香江打电话属于国际长途,那些在燕京饭店或者民族饭店办公的外企实力雄厚,可以享受酒店的国际长途服务。

亚欧服装城只是披着外企的壳子,卖场在西单商场,公司则是在西单附近的一处公房。

因为是合资公司,可以申请一条国内的长途电话线,也接不了国际长途。

香江和深圳离的近,在接打国际长途不方便的情况下,很多公司经常会将深圳当成中转,这样就只需要打个国内长途。

许鞍华的电话内容是告诉陶玉书,说《楚门的世界》的后期制作马上就要完成了。

让她什么时候有时间回香江看看成片效果,毕竟他们夫妻俩也是电影的投资方之一。

她还提到了过年之前李翰祥就拉上了胡金铨在联系坎城电影节,三月下旬的时候戛纳电影节的现任选片总监吉尔斯·雅各布可能会专程来香江一趟。

戛纳电影节如今的名声跟后世还稍有差距,但并不妨碍它还是欧洲三大,在世界影坛都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每年的电影节,入围就是一大门槛,来自全世界各个国家的数百部影片竞争每年二十多个的主竞赛单元入围资格,竞争激烈程度不言而喻。

戛纳电影节的选片委员会一般都是三组,第一组是负责选拔法国本土影片的,由法国当地媒体工作者们组成。

第二组则是要负责从数量众多的录像带中选取那些有潜力的影片,这一类影片通常都是没有名气、没有人脉又缺乏资金的青年电影人创作的。

而最后一组负责的则是选拔法国以外的电影,负责的是选片总监吉尔斯·雅各布。

另外配有三名选片员,职业涵盖导演、记者和电影爱好者,这一组委员会直接对电影节主席负责。

从选片组配置上也能看得出来,这最后一个选片组才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