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没有。”
林朝阳:?
媳妇,你这话题转的也太生硬了!
不过陶玉书的话也不是没道理,林朝阳现在很多精力确实都浪费在了写作以外的事情上。
“这回回燕京,你就当闭关吧,好好想想应该写点什么东西。一个作家,创作精力最旺盛的也就是这么几年。”
陶玉书已经替林朝阳想好了回京之后的生活安排,用一个字总结:关小黑屋。
回到家之后,林朝阳接到了一封国内的来信,是李拓写来的。
《楚门的世界》在戛纳电影节上大放异彩的新闻传回国内好些天了,李拓的来信主要是吹一波彩虹屁。
顺便幸灾乐祸的打赌说,去年那些把《楚门的世界》批判的体无完肤的评论家和读者们现在一定后悔到家了。
又过了两天,林朝阳受明报出版社的邀请,到中环参加由他们组织的读者见面会。
去年9月《楚门的世界》在香江出版后,半年创下了近6万册的销量,成绩不俗。
但香江是座小城,人口有限,作品的受众也有限。
其实销量真正的爆发期就是上市后的头三个月,之后的三个月,销量一直处于下滑状态。
在4月份时销量只有3200余册,较3月份降低了40%。
按照正常的趋势,《楚门的世界》的销量很可能继续下滑几个月,在跌入谷底后维持住销量。
只是谁也没有想到,《楚门的世界》会在戛纳电影节上斩获三项大奖,直接引爆了港岛市民们的热情。
现在不仅是电影成了年度热片,连《楚门的世界》原著的销量也飞速暴涨。
电影获奖前,《楚门的世界》在全香江各家书店每天的累计销量已经跌至百册以下,获奖后销量直接破了200册,然后是500册、1000册……
电影上映第一周的最后两天,《楚门的世界》单日销量已经来到了单日3000册的夸张成绩,这样的成绩哪怕是刚上市时也没有达到过。
面对这种情况,明报出版社自然欣喜若狂,急忙向林朝阳发出邀请,给的热卖再加把热度。
见面会这天上午,现场来了数百位热情的读者。
在这些热情的读者当中,大学生和白领阶层占据了极大的比例,他们向来是最活跃、也是最有消费能力的群体。
这些人见到了林朝阳之后,情绪变得格外激动,完全就是粉丝见到偶像的感觉。
这样的气氛把受邀来当嘉宾的刘以鬯和舒巷城给吓了一跳,刘以鬯玩笑道:“我看这不像是作家开读者见面会,倒像是明星开影迷见面会。”
舒巷城的话虽是玩笑,却有几分道理,因为今天来参加见面会的这些读者里,有相当一部分人都是看了电影之后被深深的打动。
又去买了,对林朝阳这位作家产生了喜爱之情的。
电影、电视较之作品而言,拥有更便捷的传播属性,一旦改编成功之后,带给原著的加成将是无比巨大的。
在这一点上,金庸的作品改编中早就被验证过不知道多少次了。
见面会的对谈环节上,舒巷城感慨:“香江已经很多年没有出现过像林朝阳这么红的作家了!”
他这个“红”指的是严肃领域。
近三四十年来,香江的通俗发展的一直不错,主要原因是在于作家们没有在内地的那种崇高地位,经济收入完全取决于作品是否受欢迎。
因此,“书为韬梁谋”就成了作家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徐速、刘以鬯他们这一批南渡文人早年都曾在报刊上发表过大量的连载。
这种连载的创作迫使他们不得不更加注意增强文章的故事性,如何取悦读者。
作家们的降格以求,换来的就是香江的整体笔法和风格变得越来越通俗。
到如今即便是那些严肃作家所写出来的东西,放在真正的读者眼中看来,也是“半严肃、半流行”的作品。
在这样的整体氛围下,林朝阳短短两三年之内在香江文坛的崛起堪称奇迹,不得不让人叹服。
更让人觉得神奇的是,他本身还是个内地出身的作家。
两地虽属一个中国,但地域不同所带来的细微文化差别很多时候还是会影响读者对于作品的感受的。
偏偏林朝阳的作品却能做到老少咸宜,喜闻乐见,这当然很让人佩服。
“林生在香江出版的四部我都看过,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创作上的不落俗套。
我不知道巷城有没有这种感受,我们这一代作家的创作有种太过依赖于现实的偏重。
这种偏重对于年轻人来说是有很大好处的,但对于很多的成熟作家来说也是一种限制,让他们变得不再有灵气。
读林生的,比如《闯关东》,既有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又有历史的厚重,两者相结合所创造出的那种有别于一般历史的瑰丽和沧桑感,让人忍不住沉迷。
像《楚门的世界》,风格就更突出了,中所展示的那种独特的想象力和对现实深刻的讽刺,在我看来已经达到了严肃作家能做的极致。
有人把这部比作中国的《1984》,我是很认可这种说法的……”
读者见面会是以嘉宾对谈的形式展开的,刘以鬯和舒巷城是明报出版社出面邀请来的嘉宾。
在交流过程中,两人对林朝阳的作品给予的高度评价,即便是刨除了商业互吹的成分后也有些脸红的程度。
可在场的读者们却听的很爽,因为这样的评价让他们产生了一种被认同的感觉。
到了提问交流环节,这些读者爆发出了惊人的热情,其中提到最多的就是新作何时能面世。
面对读者们的热情“催更”,林朝阳讷讷无言,只能以“还在构思”回应。
一上午的见面会结束后,读者们不愿离去,围在林朝阳身边索要签名,直到半个多小时后才恋恋不舍的散去。
气氛火热的见面会结束的第二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