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瞎,有啥高风亮节的!」
「怎么不算高风亮节?《寄生虫》我可看了,拿奖没有任何困难。还有《入师》,可惜了,这么好的作品,真应该拿个奖,你还不参加庄重文。」
《入师》是89年出版的,按照茅盾文学奖的评奖规则要算到第四届去,到时候林朝阳的作品都不参评了,自然没机会拿奖了。
庄重文文学奖也有长篇奖,可林朝阳从一开始就说了他不参评这个奖项。
马烽的语气中满是遗憾,不似作假,
《入师》去年5月末先在《收获》发表,发表之初反响并不算大。
直到两个多月之后,口碑逐渐发酵,才得到文学界的关注。
《入师》的主题涉及了对生死的深度探寻、对社会职业的多元审视和对亲情的真切感受,天然具有强大的艺术性和文学性根基,在文学界收获了极高的评价。
从事文学创作、文学评论创作的人群对于这一类作品根本无力抵抗。
评论家在雷达去年9月的《文艺报》上撰写《于日常中窥生死》一文,罕见的在文章中以极为抒情的笔触写道:
「”.——-在这个生命最后的仪式里,入师予尸体以生机,将其最美的一面留在世间,将生离死别的剧痛和悲怆变得舒缓,
不禁令人想到泰戈尔的那句‘死如秋叶之静美’,入验师是这‘美’的缔造者,也是送行者。」
这篇文章在发表之后引发了不少读者的共鸣。
《入验师》这部除了在主题上有天然就能引人共情的能力,文字的优美也是一大优点,中那种淡淡的哀愁和韵味,让人在看过之后久久难以忘怀。
美学学者李泽厚在八十年代红透了半边天,论及影响力较之已经去世的美学泰斗朱光遣也不逊色。
他在去年10月的《燕京文学》上写了一篇文章,标题是《论
的内在美学价值》。
文章中的观点认为:
林朝阳在《入师》中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在文字雕琢上细腻优雅,塑造出了绝美的意境,很有川端康成在代表作《雪国》和《千鹤》的风采。
但同时,却非川端康成那样一味的悲观和虚无。
在《入师》所塑造的物哀之美和幽玄之美中,有一股暗藏的旺盛生命力,
忧伤、质朴、安静、孤独,使作品具有了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回味悠长。
将《入师》与《雪国》相提,将林朝阳与川端康成并论,这对林朝阳来说无疑是高度赞扬。
但李泽厚的文章相对还是含蓄的,有些林朝阳在文坛的重视拥是吹捧起来就比较**了。
就比如参加过遂县会议、寻根文学一派的中坚力量之一的浙江作家李杭育,
他在《沪上文学》上发文认为:
林朝阳在《入验师》中展现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叙事节奏,相比于《闯关东》那种波澜壮阔、跌岩起伏的风格,《入师》的叙事节奏舒缓、平稳,脱离了对矛盾冲突的刻意铺排。
但这丝毫不妨碍本身的精彩,在一种平和的、宁静的、哀伤的氛围中展开故事,让读者深度沉浸在故事中。
细细品味其中的情感和意境,同样也是巨大的成功,并且这样的感受更令人难忘和持久。
在文章中,李杭育将《入师》和《闯关东》进行了深入对比,最后得出一个结论:
《入师》是林朝阳继《闯关东》后创作生涯上的又一次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