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不耐烦道:「不要发这些没用的牢骚,你是老板,辛苦一点不是应该的吗?这天下哪有免费的午餐?」
陶玉墨唉声叹气的说道:「可不是嘛。我当初就是上了你们的当,好端端的要什么投资啊!」
「矣,你说话别带‘尾巴」,这个‘们」是谁?」林朝阳调侃道。
陶玉墨哼了一声,「就是你!忽悠我,压榨我!」
陶玉书摇了摇头,对林朝阳说:「我看这丫头疯了!别理她。」
林朝阳深表赞同,拉着媳妇回了房间,身后传来陶玉墨怨妇一般的唉声叹气。
然后等到第二天早上,她又活蹦乱跳的去了公司。
当老板当出了一身「班味儿」,她这种风格也算是独树一帜。
又过了两天,林朝阳特地跑到了明报大厦,他今天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见证香江报业的又一项创新的诞生。
明报企业的市值在年后跌了一些,主要是受市场行情震荡影响,另外财报表现比较稳健,没给市场什么惊喜。
这也很正常,明报企业的市值从去年上市就一路高涨,期间虽然也有下滑,但总体还是上涨的。
之前的市值已经超过了正常范畴,更多体现的是市场对这家企业未来前景的看好。
现在行情过去了,股价也在慢慢回归理性。
陶玉书做事,向来是不动如山,动则雷霆。
明报企业在合并上市后,她一直没有做什么大动作。
唯一称得上是动作的,就是刚过完年,陶玉书便力主在明报企业内部成立了网络新闻部。
这个网络新闻部的工作只有一个,就是负责网络新闻出版物《亚洲新闻摘要》的出版。
网络新闻部成立的消息在股市之中没有掀起任何波澜,明报企业方面也没有刻意宣传,连在明报企业内部都没多少人关注。
但在《亚洲新闻摘要》创刊号面世的这天,金庸、陶玉书、林朝阳三人却齐聚在网络新闻部小小的办公室里。
最新的486电脑,显示屏还是个大脑袋,D0S系统还没有桌面一说,有的只是操作界面。
随着年轻编辑手中鼠标滑动,一早编辑好的新闻内容一行行下拉,出现在屏幕上。
金庸身子向前,探着头,神色无比认真的仔细看着屏幕上的繁体文字。
看了好一会儿,感觉眼晴有些乏累,他选择了收回视线,看向了一旁的林朝阳和陶玉书。
只见夫妻俩正认真的盯着屏幕,不时的讨论一两句屏幕上的新闻内容。
《亚洲新闻摘要》顾名思义,汇总的是近一段时期内的亚洲重要新闻的简要介绍,分为了英文版和繁体中文两个版本,更新频率为每周一次,
具体的获取方式是用户订阅后,每周通过电子邮件发送。
「查先生觉得这种崭新的新闻媒介如何?」关注完电脑屏幕上的内容后,陶玉书问金庸。
金庸面带微笑,「很新颖,浏览起来也很方便,就是对我们老年人不太友好。」
陶玉书说道:「电脑和互联网毕竟属于新生事物。」
金庸犹豫了一下,还是问道:「林太认为这种媒介浏览方式以后会成为主流?」
搞《亚洲新闻摘要》这件事,从头到尾都是陶玉书主张和实施的,金庸现在还担任着明报企业的董事长,但也不会在这种小事上与陶玉书发生。
陶玉书沉吟着回答:「通过互联网传播新闻确实有其便利性,在未来应该是有些市场的。但是否会成为主流,这个我无法确定。
不过我想明报企业现在是上市企业,必须要保证敏感的市场触觉,既然有了这种崭新的媒介方式,那么我们必须要率先介入。」
听着她的话金庸微微颌首,当初他要卖明报,闻风而来的买家多达十几家。
其中不乏出价让他心动的财大气粗者,但最后他还是选择了陶玉书。
原因就在于,金庸要找的不仅是一个好买家,更要找一个靠谱的继任者。
他希望明报能够在这个人的手里完成从家长式管理到现代化、制度化管理的过渡,希望明报能够有更好的发展,这毕竟是他半生的心血。
过去这一年里,明报先是经历了一次大的企业合并,又顺利上市,尽管最近股价有所下降,但总体表现是非常优越的。
当初金庸卖明报,获得了3亿港元现金收益,另外手里还掌握了不少玉郎机构和明报企业的股票,这些股票现在的价值高达12亿港元。
要知道他经营明报多年,利润最多的时候也就是一年四五千万港元。
结果公司一卖,十几亿港元入账,比他之前半辈子赚的都要多。
单以商业回报而言,将明报卖给陶玉书,绝对是金庸这辈子最成功的商业操作。
除了商业运作上的成功,明报企业上市后这大半年的表现平稳,没什么大动作。
金庸对此也没什么意见,他经营企业半辈子,深刻的明白对于明报企业这种规模的公司来说,
稳健比什么都重要。
这期间他也和陶玉书聊过对公司以后发展路线的看法,陶玉书没有说得太细,但明确表达了明报企业今后不会做偏安一隅的土财主,有合适的机会一定会走出香江。
金庸不知道这个机会何时会到来,他相信陶玉书也不知道。
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身为企业领导人有这样的决心,到关键时刻也能有这样的决断。
在这一点上,有之前明报和玉郎机构媒体业务合并的成功在前,金庸并不怀疑。
最近陶玉书主张办《亚洲新闻摘要》这样一份网络出版物,光是专用网络的费用一年就要7万多港元。
算上编辑、记者们的人工成本,电脑、打印机、传真机这些办公用品,办这样一份无法盈利的网络出版物,一年少说也要花费二三十万。
金庸对互联网这种新生事物不了解,若让精打细算了半辈子的他来,他恐怕不会做,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