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其他类型>大家婢> 第44章 世事难测心难料 西汴小国罢贡朝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4章 世事难测心难料 西汴小国罢贡朝(1 / 1)

林钰听闻,整个人如遭雷击,脸上瞬间失去了血色,脱口而出:“怎么会是她!”

声音里满是难以置信与震惊,仿佛被人狠狠敲了一记闷棍,呆愣在原地。

回想起那日,杨嫔从那高耸的假发顶上,慌忙拔下自己的辟毒簪子。那簪子的尖头并未与她的真发有丝毫接触,一切看似毫无破绽。

而在试毒之后,杨嫔像是被吓得慌了神,手一抖,那被测出有毒的羹勺便顺势掉进了羹碗里。这看似不经意的动作,如今想来,却充满了疑点。

“可杨嫔刚拔下簪子时,那簪子并无异样啊。”云锦皱着眉头,满脸疑惑地说道,似乎在努力回忆着当日的每一个细节。

“不,宫廷古籍中有记载,有一些隐色的法子,遇到水才会显现出颜色。”庄姑姑神色凝重,语气笃定地解释道。

真相逐渐浮出水面。原来,那毒不在羹汤里,不在碗边,也不在勺中,竟然藏在那小小的簪子上!

四人面面相觑,震惊得说不出话来。杨嫔一向被黎氏压迫,无力还手,竟然用此奸计来让林钰来替她报仇?!

谁能想到,杨嫔平日里看似柔弱无害,竟有如此的心机,好一招借刀杀人,实在是让人防不胜防。

自此云珊她们皆打起了十二分的警惕,守护着林钰和她腹中的胎儿。

每日清晨,庄姑姑总是第一个起身,亲自前往御膳房,为林钰挑选最新鲜的食材,监督御厨精心烹制既营养又合林钰口味的膳食。

她仔细询问每一道菜的用料和烹饪方式,生怕有一丝一毫会对林钰和胎儿不利。

云锦则留在宫中,寸步不离地守在林钰身边,为她准备安胎的汤药,每一碗汤药,她都要亲自尝过温度,确保不凉不烫才端到林钰面前。

她们不仅守护着林钰的衣食起居,对于其他宫殿的一举一动,也悄然留意着。

云珊时常借着采买的机会,与其他宫的宫女闲聊,从只言片语中收集后宫的消息。

一旦有任何风吹草动,她便立刻赶回琉华宫,与庄姑姑商议对策,确保林钰不会受到丝毫威胁。

在这样的环境下,林钰的少女心性几乎消失殆尽。曾经那个天真烂漫、对宫廷生活充满憧憬的她,如今时常坐在窗前,望着宫墙出神。

云珊也向庄姑姑讨来了一些不常见的典籍,开始学习各种宫廷礼仪和生存之道,以应对随时可能到来的危机。

而朝堂之上,这几日阴霾密布,气氛凝重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西境的附属国西汴,局势突变。新皇赵桓虽年纪轻轻,却是个有勇有谋之人。

自去年登基,短短一年,便将西汴国内的民生事务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生活逐渐安稳。

然而,或许是年少轻狂,亦或是野心勃勃,前些日子,西汴竟突然停止了向澧朝的朝贡,这一举动,无疑是对澧朝威严的公然挑衅。

近几日,事态更是急剧恶化,西汴军队在边境蠢蠢欲动,最终拉开了战事的帷幕,战火瞬间点燃,硝烟弥漫。

与此同时,北境的战事才刚刚结束不久,朝堂之上,对于如何应对西汴的挑衅,皇帝和朝臣们各执一词,争论得面红耳赤。

主战派慷慨激昂,认为应立即出兵,以雷霆之势镇压西汴的叛乱,维护澧朝的威严与领土完整;主和派则忧心忡忡,担心连年征战会让百姓受苦,国力受损,主张先通过外交手段进行斡旋,避免战争的爆发。

皇帝每日,天还未亮便早早起身,与大臣们商讨对策,皇帝耐心倾听,权衡利弊。常常一坐便是一整天,连饭食都顾不上好好吃。

到了深夜,整个皇宫都沉浸在一片静谧之中,唯有御书房的灯火依旧通明。

皇帝坐在案前,面对着堆积如山的奏折,眉头紧锁,手中的朱笔不停地在奏折上批改着。常常忙碌到深夜,他才疲惫地靠在椅背上,稍作休息。

在这样的忙碌之中,皇帝已经有大半个月没踏入后宫半步。整个后宫,仿佛被他暂时遗忘在了角落。

妃子们也只能在各自的宫殿中,默默等待着皇帝的召唤。可是,皇帝只将崔妃唤去问了两次秀女选拔之事,每次也都是匆匆询问几句,便又将心思投入到政务之中。

就连月圆人团圆的十五当晚,按照惯例,皇帝本该前往皇后宫中,与皇后共度良宵。然而,这一晚,皇帝依旧忙碌了一天,身心俱疲,直接在御书房睡下。

听说皇后当晚特意让宫女前去送点心,却被大太监以皇帝“不准任何人进”为由拦下了。

林钰二十多天未曾见到皇帝,心中难免有些失落,也夹杂着浓浓的思念。

云珊看着她时常坐在窗前,望着御书房的方向,眼神中满是担忧。

两年的相处,林钰已经对皇帝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她盼望着皇帝能来到她的宫殿,与她诉说这些日子的疲惫与烦恼,她也想为皇帝分担一些忧愁,给予他温暖与安慰。

数日后,朝堂上关于西汴之事的纷争终于尘埃落定。

皇帝思虑再三,权衡利弊后,毅然颁下旨意。

先是派遣朝中能言善辩之士出使西汴,以温和友好的外交态度进行示好。为求和平,甚至同意了西汴不再朝贡的无理要求,决定暂且不开启战端。

此决策一出,朝堂瞬间炸开了锅。

几位热血激昂的臣子义愤填膺,当堂直言陛下此举太过怯懦,有失大国威严。

皇帝闻言,龙颜震怒,强压怒火,即刻给这些臣子批了长假,严令他们近些时日不必再上朝议政,朝堂之上顿时一片死寂。

这一决策确实精准浇灭了边疆即将熊熊燃烧的战火。

当西汴小皇帝收到澧朝递来的橄榄枝,听闻不必再履行朝贡义务,大喜,将当初提出“不朝贡”观点的官员提了官。

一场剑拔弩张的战争危机仿佛消弭,两国边境也短暂恢复了往日的平静,百姓们从惶恐解脱,重新踏实过上日子。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