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06章 染指(1 / 3)

第206章 染指

这一日。

陈光良携严人美,来到思南路的孔祥熙居所。

据说孔祥熙在沪市有不少房产,而且一直在购买当中,看来应该是真的。

踏进孔府的大门,孔令仪便认真的打量着陈光良,似乎要看清这个抓走‘好闺蜜的心’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孔大小姐”

“你人长得还挺好看的,难怪仁美读书的心思都少了。”

严人美一听,急迫的说道:“令仪,乱说什么呢!”

只当是小姐们之间打闹,陈光良并没有放在心上,随后来到孔府的客厅。

孔祥熙和宋大小姐都在,他们本来坐在沙发上,见陈光良等人走进来,还是笑着起身迎接。这里面充分说明,他们没有将陈光良当做晚辈看,而且今天自然是商业交谈为主。

众人招呼一番,便在沙发上落座。

孔令仪懂事的将严人美拉到楼上的闺房,让父母与陈光良交谈,她现在岂不知道,今天父母找陈光良是有公事要谈。

“陈先生最近的‘华夏白论’和‘华夏航运论’,我也有阅读,南鲸方面也有关注。”孔祥熙用略带官腔的口吻,说道。

陈光良很自然的说道:“我毕竟是《东方日报的创始人,写这些文章的初衷,也只是撰稿,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我毕竟是纸上谈兵,相信很多人都会比我更懂行!”

孔祥熙、宋大小姐夫妇对视一眼,两人此时都认为陈光良也算是‘老谋深算’,丝毫不向他们靠拢,但也保持着有理有据。

一般的商人,在对待孔氏、宋氏时,都是巴结的。

这个陈光良倒好,有着未婚妻和他们女儿的关系,居然还不顺势靠拢。

宋大小姐直接说道:“你觉得上海适不适合开厂?”

孔祥熙当年费150万大洋,买下原来的国民制厂,随后又以这部分资产和南鲸政府合作,开设了一家厂。

但是,这家厂的经营却一直不见好转,甚至在洋塘的倾销下,已经处于快停产的程度。

陈光良说道:“孔部长、夫人,制厂的设备只有采取甘蔗榨,才能和洋塘竞争。当然,我也考察过沪市及周边的情况,这里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情况也是不错的,比如崇明岛就很适合种植甘蔗。当然比起粤省的情况,又差了一些。恰逢这几年,我国的生丝等农作物会遭遇世界经济大萧条的影响,倒是可以尝试一下种植甘蔗。当然,这必须由制厂来给农户保底,大家才会有这个积极性。”

孔祥熙是实业部长,闻言后说道:“你的意思是,江浙农户要受到世界经济大萧条的严重影响?”

陈光良点点头,说道:“必然的,生丝等价格,已经大幅回落,还有日本人趁机倾销种种发生的事情都证明,这几年农村经济将受到很大的打击。”

孔祥熙说道:“你的建议,我们会好好考虑一下。”

这是什么话,不是你们主动问的么,怎么成了自己的建议。

一个唱官脸,一个唱商脸,宋大小姐马上说道:“听说你在发起粤省制厂招股?”

陈光良马上说道:“是受粤省府主席陈铭枢的邀请,我们江浙财团打算出资50%,参与粤省第一家大型制厂的投资。”

话里的信息透露出两条,是受‘陈铭枢’为代表的省府邀请,是‘江浙财团’全体参加。

不然以后,追究他和陈济棠有关系,岂不是麻烦事。

宋大小姐并不在意,继续说道:“还差多少份额,既然是对国家有益,我们也有意支持!”

好家伙,这话说得多漂亮!

还差多少份额?那说明一定要有‘差额’。

对国家有益,他们才想入股的。

陈光良马上说道:“江浙财团差不多已经发起150万,还差50万的份额。”

此时,也就虞洽卿、张元济、方椒伯等人发起,他们也就最高十万认购。

见事情谈得差不多,孔祥熙马上说道:“好,剩下的50万由我来认购。另外,南鲸政府也有意办榨厂,想请你做下参谋!”

这,历史是这样的嘛?

南鲸居然也想染指榨厂,殊不知,孔祥熙正是看中陈光良在这方面的本领,才决定继续投资厂。

“好,不过我建议等粤省那边有了一定的经验后,南鲸方面再考虑投资。包括和榨机械设备厂谈判有利、引进甘蔗品种等事情,有一些苗头后,再加入。这样不仅设备可以省钱,甘蔗品种也无需麻烦。”

孔祥熙高兴的说道:“好,就听陈先生你的,等那边筹备得差不多,你就写一份方案给我们实业部。”

“好”

陈光良也是会用心做事,毕竟这是好事。

当然,由于条件的限制,南鲸政府只需要投资一家日榨1000吨这里1000吨是指甘蔗的工厂即可。

这第一是条件不急粤省,第二是慎重起见。

日榨1000吨甘蔗的工厂,保守估计得投资100万美金即400万大洋。这样的工厂,一天预计可以榨200吨。

一吨在香港明年的行情,估计在140大洋每吨,但在国内最起码是250左右,因为关税明年就要出台。

这样一来,就算价格按照200计算,一天的产值便是4万大洋,一年产值便是1400万。

可以说,基本上一年就能差不多回本。

随后,陈光良在孔府吃了一顿饭,多少有些‘公事公办’的态度,不算靠上孔氏和宋氏。

他为人处世的原则是‘不掺和官场的事情’,但是又不会去得罪官府,不去和官争利。就拿报纸来说,《东方日报比《申报和《新闻报在政治上灵活的多,虽然会失去一些激进的读书人,但本来就是以‘商业新闻’和‘时事新闻’为主的报纸,反倒是不会去可以追求‘犀利评论’。待陈光良和严人美离开后。

宋大小姐在书房里,询问孔祥熙:“你怎么看这个年轻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