椆木因为密度比较大,沉重而结实,本身的水分少,韧性又强,直接就能使用。
“先试试,如果做出来效果不好再换。”
李响是第一次制鼓,尽管学习了很多前人的经验,但之前并没有过成功案例,所以这次就是摸着石头过河。
但是,他喜欢尝试新鲜的东西。
摆起手机支架,打开录制模式,开始以木制膛。
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要经过断料、锯板、理板、打磨、包浆、上色等十余道工序,比如下料时,木板需要刨削同样角度的平面和弧度,方能“严丝合缝”结合成“鼓桶”,但是李响心灵手巧,这些都难不倒他。
在忙活了两天之后,一个高度足有80厘米,鼓面直径120厘米,总直径140厘米的鼓桶便成型了。
箍鼓的过程也是个技术活,李响用了牛皮胶刷在切面上,用来保证鼓腔的密封性,箍的时候紧紧的,十分结实。
然后又用刨子将鼓身以及上下平面修得更加完美。这个时候,牛皮也晾得半干了,将牛皮铺在大桌子上,用铅笔画图,周边打一圈小孔,接下来就是“以皮蒙面”了。
俗话说“制鼓是徒弟,制皮是师傅”,制作牛皮是制鼓非常关键的环节,李响买的黄牛皮比水牛皮要好,十分优良,韧性足,刮得光滑平整,而且牛皮之前被泡软了,现在呈半干状态,有利于拉扯。
他将画好线和打好孔的牛皮固定在鼓桶上,进行蒙牛皮环节。用粗的麻绳穿过之前那一圈的小孔,使用了小巧的“绞盘”,绕着鼓桶设置了六个,足足拉了三趟,多次加楔。
第一次与第二次间隔了三个小时,第二次与第三次则间隔了一个晚上,因为太晚了,所以放在外面放了一夜。
蒙皮的过程持续比较长,直至牛皮干透。
最终,拉出来的牛皮十分紧致,用拳头在上面轻轻击了几下,声音颇为洪亮,“咚咚咚”,振聋发聩。
狗子和狐狸都跑过来围观,奶奶也过来看李响的成果。虽然奶奶说让李响多点心思在打扮和泡妞上,但见到李响鼓捣出这样一张大鼓,还是十分开心的。
“我这大孙子,真是心灵手巧,干什么都行。”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奶奶觉得,自家孙儿真是优秀,不管哪一行,都是大拇指,有了这么些手艺,以后绝对饿不死。
李响还跳到鼓面上,“弹跳”了一番,连他这么重的人在上面踩跳都没问题,这张鼓的牛皮确实蒙到位了。
接下来就是固定。划线之后打上两圈铜钉,每隔60°,铜钉的数量就增多一些,在那个地方形成“铜钉云纹”,绕着鼓腔,六朵云纹,非常漂亮。
这些“云纹”,就像盖房子时的“柱子”一样,起到增强拉力和固定的作用。
钉钉完毕,沿着铜钉的底部,用高密刀的刀尖轻轻一划,裁去多余的牛皮,那点边角料就直接扔掉了。
李响力道掌握得极好,刚好裁断牛皮而未伤及鼓身。
鼓环则用的是虎头环,也是铜制。
这些金属配件,都是李响提供材料,让姜建国手工打制的,由于纯铜太软,所以姜建国在里面掺杂了其他一些金属,做成了青铜材质。
李响也没白让姜叔干活,给钱姜叔没要,李响就买了两条好烟送了过去。
姜建国老铁匠的手艺还是十分不错的,做出来的虎头铜环,颇有古意。
双面蒙皮完毕,这张鼓就差不多做好了,只差最后的上色工序,以及鼓槌的制作了。
涂装鼓身,着大红朱漆。
网上也有其他的颜色,比如黄漆、红木色漆,如果喜欢的话,还可以添加一些彩绘,但李响觉得,还是经典的大红色更加喜庆。
至于鼓槌,也是用红椆木“雕琢”,李响做的是“重锤”,比较粗大,长约60厘米,柄部直径约三厘米,顶端的“槌头”则是圆弹头形,最粗的部位直径足有六厘米,一体成型,然后槌头上还包了大红绸布。
试了试音质,洪亮爽脆,使用特殊的击法还能自带混响“立体音”效果,简直是一绝。
李响试着演奏了一曲“将军令”,又来了一首“秦王破阵乐”,大鼓“咚咚”,振奋激昂的鼓点声响彻整个李家村,引得许多村民们前来围观。
“这鼓真好啊,看着就喜庆。”
“响伢,等过年祭祀的时候,把这鼓抬到祠堂那里去打打。”村长李金玉也来了,赞不绝口。
这么好的鼓,人人喜欢,只是油漆还没干,大家没敢摸鼓身,但鼓面和虎头铜环没关系,每人都摸了好几下。
李家村每年都有祭祀祖宗的习俗,另外还有“喝丁酒”的传统。地点都是在宗族祠堂前的大空地上。
只是李家村穷,那座祠堂年久失修,破旧得不成样子。但是并不妨碍它在整个村子人心中的地位。
“喝丁酒”,在李家村颇有些不同,并不是专指哪家添丁之后请客,而是过年的时候挑一天,整个村子的村民们大家聚在一起,吃一顿酒席。
这个“丁”,指的是成年男丁,满16岁的那种。但是随着时代的演变,整个村子不限男丁,所有人,包括老弱妇孺,都有资格参与。
不限于李姓,其他姓,嗯,现在主要就是姜家,也能来参与。
简而言之,就是全村人民聚在一起,搓一顿,交流交流感情。
尤其是现代社会,显得尤为难得。
因为绝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一年上头不在家,只有过年的时候才回来。
因为人员比较齐,所以“喝丁酒”全村聚餐的时候,往往也是村民选举的大日子。李金玉五年任期到期,他年纪大了,也干不动了,就想着找个接班人。
如果李响没回来,他还要犯愁,可能要继续操心几年,但现在就不担心这个了。
李家村比较穷,地理位置也偏僻,政府给的补贴也少,所以没什么油水可捞的,年轻人也在村里待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