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其他类型>四合院:拼搏年代> 第234章 设计思路的误区(求订阅)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34章 设计思路的误区(求订阅)(1 / 2)

第234章 设计思路的误区求订阅

杨宁结合后世知识整理的光刻机资料,很快就发到了各个研究组的手里。

看到这些资料,所有参与此次项目的专家全都喜出望外。

以往这种重要的科研项目,可供我们参考的资料实在太少了,除了导弹项目有两枚老大哥送来的实物作参考以外,不论是原子弹还是氢弹,全都靠我们自己摸索。

虽然看上去这些项目都已经成功了,而且速度还不慢,但这都是基于有杨宁这个bug的基础上。

但这次只听杨宁的讲述就知道,光刻机项目不仅涉及的领域繁多,而且对于精密度的要求也很高,杨宁也不可能对这些领域全都了解。

现在有了这些资料,那么他们接下来的研究就至少有了一个方向。

毕竟杨宁一开始就没有打算研制那些原始的光刻机,因为他知道计算机技术接下来的发展速度。

想要研制原始的光刻机十分容易,但用不了多久就落后了。

以我们现在的经济情,根本就负担不起这么大的沉没成本。

所以杨宁对结合现在我们的工业技术水平,对于这研究的这光刻机要求十分的高。

加工精度不说达到六十年后纳米级别,最起码达到高级工的微米级别的加工应该没问题吧。

要是能够加工出微米级别的集成电路,那么我们以后想要研制运算速度每秒过亿次的计算机,也就不存在什么关键性的技术门槛了。

杨宁作为项目的负责人,现在不仅需要统筹整个光刻机研究项目,而且还担任了机械研究组的组长。

这还不算完,每天送到数据处理所那边资料,他还需要及时处理。

毕竟能够在有了计算中心之后,还需要他亲自处理的资料,不用想也知道保密级别极高,而且计算量可想而知。

要不是杨宁自身的运算速度已经远远超过这个时代的研究需求,而且他还具有人类本身所拥有的逻辑思维能力,让他能够快速的完成这些资料计算与设计改良的话,恐怕就是让他忙到屁股冒烟,也兼顾不了这么多的工作。

“副院长,你这个加工精度要求也太高了吧,微米级别加工需求,而且还是在自动化的基础上实现,就全世界而言,恐怕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自动化的基础上能够达到这种加工要求。”

“是啊,这已经是高级工的技术要求了,要是凭借现在我们的工业设备,加上高级工人人工控制的话,这种要求还能够勉强得到满足,可是想要在自动化的前提下达到这种要求,以现在的工业技术水平,恐怕很难达到。”

本来一开始,杨宁还以为光刻机的研究有了自己提供的那些资料之后,就算遇到困难,也很快能够攻克。

可是没想到项目才开始没多久,就出现问题了,而且还是他自己领导的机械组。

不过想想也能够理解,现在想要达到微米级别的加工精度,全部都需要七级工和八级工亲自出手才行。

可是我们现在才有多少这种级别的技术工人?而且这种级别的技术工,哪一个不是宝贝?

但是集成电路的研究一旦完成,那需求量可是十分巨大的。

就我们现在的情况,杨宁预计每年也得需要数百万枚才能够满足我们自己的需求。

仅靠人工的话,就算累死那些高级工,一年也不可能造出这么多。

所以杨宁一开始就要求这台光刻机必须有控制系统,也只有在自动化的前提下,才能够大批量生产出合格的集成电路。“那以我们现在技术水平,在自动化的前提下,最高能够达到多高的加工精度。”

杨宁看着手里其他机械组专家这段时间讨论出来的初步设计方案问道。

“考虑到整台体积大小,在自动化的前提下,最高精度也只能达到毫米级别,而且经过我们的初步预算,最高也只能达到五毫米左右的加工精度。”

机械组副组长董教授,也是杨宁的老熟人了,作为杨宁的老师,他丝毫没有一点一点隐瞒,坦诚的说道。

杨宁看着他们商讨出来的初步设计方案,终于明白了问题所在。

在他们的印象里,想要加工那么小的一片硅圆片,设备自然是越小越好。

当然,他们的设计思路也没错,后世西方国家的高精度光刻机,也采用的是这种思路。

但杨宁之前给出的要求,是结合我们的工业技术水平,在不考虑设备体积大小的情况下给出的。

杨宁的这种思路,也就是后来我们自己为了突破西方的技术封锁,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采用的芯片生产流水车间的思路。

众所周知,同等性能要求下,设备的体积越大,对生产技术的要求就越低。

最⊥新⊥小⊥说⊥在⊥六⊥9⊥⊥书⊥⊥吧⊥⊥首⊥发!

按照杨宁的预估,只需要一条这样的生产线,每年的生产出来的集成电路,就已经远远超出我们现在的需求了。

毕竟在不生产手机和个人电脑以及各种智能化家电的情况下,仅仅科研教育以及军事领域,又能消耗多少集成电路呢?

所以在设计之初,杨宁就没有考虑这些设备的成本问题,只要求加工精度越高越好。

但是在其他人看来,光刻机一研制成功了,就需要考虑推广问题,所以在设计思路上也是生产成本越小越好。

并且这些专家大部分都有西方留学的经历,在西方的传统理念中,越是高精尖的设备,体积自然是越小越好。

而且他们也不知道一条集成电路生产线的产能,所以才会这样设计。

想明白其中的缘由之后,杨宁放下手里的资料,看着董教授他们反问道:“为什么要考虑设备的大小?”

随即杨宁解释道:“在自动化的前提下,一条生产线,一年生产出来数百万乃至数千万的集成电路,这些产能已经远远超过我们当前的需求了,所以我们这条生产线,既是实验型的,也是最终型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