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兄弟争霸天下的雄心。
作为副帅的朱瀚可不能有什么意外。
朱瀚听罢,却顿时大笑起来。
“先生放心吧,刘伯温几次来信告诉我,伯鲁、范遥等人日日心惊胆战,唯恐我们找到由头进兵江南,我要是去江南,他们不当祖宗供着才是不正常呢,怎么可能敢有人对我不利。”朱瀚笑道。
伯鲁、范遥等人现在可是害怕的厉害,唯恐朱瀚他们不讲武德,一个进兵江南,连当肥羊的机会都不给他们留。
“如此那我就放心了,不知道大人打算让我什么时候去苏州,我与那沈万三当年还算是有些交往。”施耐庵说道。
施耐庵祖籍苏州,后来才迁居的兴化,在蒙元高中进士后,最开始授予了苏州府的官职,后来才是升迁到了钱塘知县。
在苏州的那两年,自然是与苏州名人沈万三打过交道。
“再等几天吧,此去苏州,毕竟是要拉着沈万三做生意,我打算让你带一些样品给沈万三看看,省的他不肯掏银子。”朱瀚说道。
“那下官就随时待命!”施耐庵连忙说道。
朱瀚打算让施耐庵带的样品,拢共也就是三样东西,分别是透明玻璃、白和肥皂。
滁州的工坊现在都已经可以造出来这三样商品,只不过受限制于原材料的不足和工匠的短缺,不能更大规模的扩产。
制造透明玻璃和肥皂,都是需要大量的纯碱,这种天然矿产需要有大商号渠道才能拥有充足的货源和储备。
而制作白,则是相对简单一些,仅仅是把红用黄泥水脱色而已,但是大量的红原料也是需要有大商号支持的。
朱瀚随后几天,都是有事没事儿在衙门后院。
他把试验的几种商品作坊都是直接设在了衙门后院里,反正也不大,拢共就是几十号人。
又是经过三天的准备,总算是把朱瀚要求的样品数量给准备充足了。
“七五,五百件玻璃碗、一千斤白砂和五百斤冰,还有一千只香皂。”
二姐夫李贞见到朱瀚来了,赶忙笑着上来禀报。
自从被委任掌管了义军的盐业商号以后,二姐夫李贞是越来越熟练,不仅把盐业生意打理的井井有条,而且还帮着朱瀚督办起了玻璃、白和肥皂三个工坊。
“很好!二姐夫,你赶紧派人去准备装船,所有的玻璃碗全都用稻草做好防护,不要磕碰碎了,白和香皂,也都用上好的油纸包好,不要受潮,咱们以后大笔的赚银子,可就要靠这些东西了。”朱瀚笑着说道。
二姐夫李贞连忙点头,安排了几个得力伙计去准备车马船只打包。
“七五,我听说这些货品,都要送给沈万三?”二姐夫李贞小声问道。
他的脸上是满满的不舍,这么一大批货物可都是价值连城啊。
朱瀚闻言笑了起来。“送?那怎么可能,我虽然想要拉拢沈万三,可绝对不是要去讨好他,甚至可以说他沈万三应该想尽办法讨好我们才是,哪里用得着送给他。”
最近一段时间,红巾军在淮东击杀元帝歼灭百万大军的消息,已经是在江南民间掀起了舆论风暴。
许多江南百姓都是纷纷传言,红巾军将会不日南下江浙,到时候必然是一场权力财富的大洗牌。
如沈万三这种的豪族巨富一个个都是惊骇不已,纷纷害怕蒙元朝廷倒了,红巾军这帮子泥腿子把他们给抄家刮财。
“那就好,那就好!”
二姐夫李贞一听,立刻就是笑的跟一样了,只要是不让自家人吃亏,二姐夫李贞心里才是舒坦。
“这一批货品,我是打算放在沈万三那里寄售,也是给沈万三看一下我们的新货,让他知道以后的合作有利可图。”朱瀚说道。
不论是玻璃、白还是肥皂,那都是有技术优势才能做出来的。
沈万三作为一个成功的商人,肯定明白其中的利润,要想赚钱就肯定要跟朱瀚合作的。
为了保证让沈万三乖乖合作,不必去担忧江浙蒙元官员们兴师问罪,朱瀚还专门派人给刘伯温送信,说明了自己的打算,让伯鲁、范遥等人做好滁州红巾军南下人员的安全,否则一旦出了什么差池,红巾军就要炮打金陵兴师问罪了。
朱瀚刚刚派人去给刘伯温送信,正在给施耐庵去苏州做准备,就又接到另外的军情。
“副帅,从泰州龙海卫传来军报,东海上来了许多大船,打着高丽国的旗号,看样子是来者不善啊。”
朱瀚刚睡下,陈宝刀就把他给叫醒了。
红巾军在淮东泰州设置了龙海卫,专门负责警戒外海的敌情。
想不到这才一个多月,竟然就发挥了作用。
朱瀚接过军报立刻看了起来。
“这些高丽棒子,还很是蒙古人的好走狗,这么快就派了水军来了。”朱瀚一个冷笑,在烛光下显得很是肃杀。
“副帅,那我们怎么办?”陈宝刀问道。
红巾军在龙海卫仅有十几条船,几百名水军,而那些高丽水军能够跨海而来,肯定都是没有小船,一旦发生战斗,水军船只落了下风,那就是必败的。
“呵呵,这些高丽棒子是来巧了,我正好有了新船,可以用他们来练练手!”朱瀚笑道。
随后,朱瀚就派陈宝刀去下令,让隐蔽在长江北岸的红巾军船坞备战,随时准备出击。
至于施耐庵去往苏州的行程,则是丝毫不受影响。
“副帅,下官听说有高丽蛮夷来袭,不如暂且缓一缓苏州之行,让下官帮忙赞划军机!”施耐庵倒是有些不太放心。
“无妨,先生只管去苏州就行,我已经让刘伯温打好了招呼,一路上畅通无阻,至于这些高丽水军,不过是跳梁小丑,我动动手指头,就能让他们灰飞烟灭。”朱瀚说道。
“那好吧,下官立刻去往苏州,望副帅全胜!”施耐庵说道。
施耐庵率领红巾军商船启程南下,朱瀚则是留下周德兴、常遇春等人留守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