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人对她的了解太少了,这半年来轰轰烈烈的几次舆论风暴,以及国内对顾夜歌“流量爱豆”的争议,到底有文化差异,他们实在难以理解,所以在他们的理解里,顾夜歌的信息的:年轻的Z国女演员,代表作《红夜》,曾在威尼斯电影节上斩获诸多奖项,而她本人,也因此获得了威尼斯最佳女主角的提名。
如此少的经历,却得到品牌如此高的待遇,他们自然而然地认为,顾夜歌获得的一切,都是是因为《红夜》,那么《红夜》,一定是一部非常非常优秀的影片——有意思的是,《红夜》还真是部好片。
何况它还有诸多电影奖项为其背书。
《红夜》一时间,再度获得大量的关注度。明面上也许看不出来,但在私底下,许多参加时装周,或者是热爱时尚的人,都在私底下偷偷看了《红夜》,想要弄清楚这位面容陌生的亚裔女孩凭什么第一次出席时尚周,就征服高奢。
《红夜》本来就是一部标准的冷门艺术片,故事邪典意味十足,镜头语言极具个人特色,甚至带点实验性色彩,画面美学无可挑剔,故事却显得有些扑朔迷离,高分与低票房几乎是它出生时就该有的宿命。但在国内,女主演跌宕的星途让它获得了本不该有的惊人票房,随之而来的便是铺垫盖地的争议。经历了全网黑差点夭折下档/粉丝包场力挺、口碑触底回升票房逆跌、口碑飙升票房上涨、票房暴涨争议再现、争议不断继续收割票房……一系列的轰轰烈烈之后,这部评分本该在9分档的文艺片,硬生生跌成了7分档,且直到下映数月的今天仍在波动不休。
对比它作为文艺片堪称怪物的票房,也算是有得必有失了。
但欧洲的观众没有经历过这些,对于那些在自己房间里看完影片的观众而言,这就是一部九分影片,那些没看懂或不理解的地方,他们自动归类于文化差异。这是一部好电影,毋庸置疑,这女孩简直美极了,她的暗雪简直不可思议,这场观影是绝对的视觉盛宴。
导演的任性与高审美决定了《红夜》的观影门槛其实很高,但能来参加时装周的人,大多数审美素养与艺术嗅觉都相当不凡,能轻而易举地读懂林子萱的镜头语言——他们甚至意识不到那是晦涩的,对他们而言,这部影片故事线没有任何问题。
时尚圈与娱乐圈向来关系密切,何况品牌本就有意助自家代言人一臂之力,这次时装周之行,对顾夜歌而言,有相当多的意外惊喜。
——包括与欧洲电影圈一些大牛的结识。
国内粉丝的目光,也许更多地会望向北美,望向好莱坞,但事实上,艺术不分国界,但行业的发展——乃至个体的发展,却必然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
对于顾夜歌这样的华夏艺人而言,在好莱坞,在纽约,她很难得到一个好的待遇,无论她在国内事业发展的有多好。拿下金球?靠近奥斯卡?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在欧洲,一切就截然不同了,国内与欧洲各大电影节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斩获奖项的同胞数不胜数,像孙秋禾这样的大花,本身就就是重量级评委之一。
《红夜》的奖项完全是林子萱在运作,和传统的公司模式不同,她依傍的是自己的家族关系与人脉。
去年出现在红毯上的顾夜歌,完全只是完成任务的心态,她根本没有想过得奖。但今时今日,在面对戛纳电影节评委的盛赞时,她心头忽然冒出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念头,也许下一次,她再度出现时,可以将奖项收入囊中……
甚至,戛纳,也不是不可能……
当然,现在的她,远远不是思考这些的时候。
飞机回程时,顾夜歌拨通了一个电话。
一来告知自己的返程时间,可以继续给小安然安排课程,二来,感谢她的帮助。
是的,拿下MiuMiu的代言,绝非意外。其中过程颇多惊险,顾夜歌尽管是Miu姨钦定的全球代言人,但能进入候选人的名单,也离不开背后多方势力的帮助与诸多不见血的厮杀。
甚至于,她之前被污蔑抄袭韩团也绝非意外,某韩团人气最盛的一位成员,背后的公司,同样盯紧了MiuMiu代言人的位置——尽管,彼时他们盯上的是亚太区代言人/亚太区大使的位置。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并不局限在国内同期艺人里,甚至不局限在亚洲。但毫无疑问,品牌方最看重的始终是Z国的市场,就是那位韩团成员,在她团队递上的报告中,最具分量感的数据,也不是她粉丝吹嘘的“全球热度”,而是该韩团在Z国的影响力、Z国粉丝的氪金能力/活跃度/黏性,她们在Z国的形象。
这也是韩团在限韩令的情况下,仍不停地在国内买热搜的原因之一,就算Z国人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喜欢她们,但只要背后公司“制造”出了“她们在Z国很有影响力、她们在Z国很受欢迎、她们在Z国很有人气”的假象,就能够凭借这些数据,在一些国际大牌那里换取代言——H国艺人的低廉价格,是Z国艺人永远无法比拟的。
甚至于,在全球化的当下,对于一些欧美新星,在Z国的人气、号召力,都能成为他们谈判商务时的重要筹码。
MiuMiu需要一位年轻的代言人,这是许多人都能探查到的消息,但具体是什么Title,并没有定,在中年女子含笑握住她的手的那一刻之前,即便是顾夜歌,也没有想到自己能够直接拿下最高Title。
她愕然抬头的那一刻,正撞进女人棕色的眼眸之中——那一刻她觉得自己仿佛与一头年迈的狮王对视。
很难描述 ,顾夜歌很多次地感知到自己的人气——网络上惊人的数据、收件箱里喷发式的赞美与诋毁、壮观的线下应援、周围人的恭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