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看到了,对不对!”
工人瞬间将头低下,没敢应声。
见大家像鹌鹑一样,刘萦愣了一下,想起这是在古代,她当惯了厂长,说话时自有一种气势,导致像是要追究谁的责任一样。
她无奈地勾了勾唇角。
施施然从一侧下了台子,与工人站在一起,稍稍放柔了一些声线,“好了,你们不要紧张,我想说的是,我们只有三天的时间,咱们上工的制度要改上一改。”
听到要改制度,工人们齐刷刷地抬头,好奇地看着她。
“以后不再按工时,改为按产出结工钱,每一道工序我会明码标价,总而言之,大家在一样的时间里,干得越多拿得越多,但是同时质量也要过关,不能讲求速度忽略品质。”
她注意到,年岁大的因为岁月的打磨对制度的变更似乎并不关心,而小姑娘们都跃跃欲试。
“还有,以后的工钱按月发放,具体事项稍后我会拟出章程,各位先回家休整,若是接受新的制度,明日用过早饭就来上工,另外还有两人没得到消息,你们互相转告,叫他们来拿之前的工钱。”
“是,少东家!”
院子里外人走完,耳根子终于清净。
说了大半天,她嗓子都快冒烟,这时一个装满水的瓷碗递到她跟前。
“姐姐,你喝水。”原来是刘虹,屋里的人走了大半后,她就悄悄出来。看见自家姐姐不停地说话,到最后都有点沙哑了,连忙倒水给她。
有了水的滋润,嗓子里的火苗渐渐平息,她感激地揉了揉妹妹的脑袋。
刘三平疑惑问道:“萦儿,下午这么长时间,怎么不让工人开始上工?”
“爹不要担心,孩儿下午先打个样伞出来,还有那特殊的涂料我也需要时间配置。”其实涂料是从厂房里取出来的,她这么说只是交代来源,免得家人生疑。
“原来如此,萦儿你只管放手去做。”
天上的太阳被乌云遮住,按照炎雨县非晴即雨的惯例,不出一刻,必定暴雨倾盆。一家人连忙用推车将满院子要返工的伞搬进了作坊,看爹娘妹妹都累得气喘吁吁,刘萦推说需要安静,让她们先回后院休息。
关好大门后,刘萦进入到随身空间里,清点厂房里面现有的材料,做防水要用到的黑胶涂料、银胶涂料以及纳米涂料储备很充分。
更令人高兴的是,在空间靠边的位置,还有三条生产满穿油纸伞的生产线。
其中包括桶装桐油。
原主记忆中,大原的桐油味道非常浓重刺鼻,通过蒸煮可以去除一部分味道。
而眼前木桶盛放的桐油成色透亮干净,气味清新散发着木质清香,要不是上面清楚地标有桐油二字,刘萦都要误以为是香水。
在心里估算个大概以后,她搬出了两桶黑胶涂料,五桶桐油,银胶和纳米她打算预留在以后出新伞。
再回到作坊,刘萦模仿李贵的语气神态,一手叉腰,一手指着几桶材料,盛气凌人道:“机会给你们了,就三天,完不成赔钱!”
说完自个儿笑得花枝乱颤。
一想到以前一条生产线的日产量,够三平伞行制作半年,她就恨不得将厂房里的设备合理地搬进伞行作坊,目前显然不是好的时候,还是先把三日之约搞定再说。
来日方长。
刘萦走到钱掌柜退来的那批货跟前,拿了一把出来,开始研究给笨重的伞做减负。
仔细看下来,好家伙,伞柄伞顶是纯木头做的,又大又笨重,骨架是五年老竹子做的,整体不够精密,有许多压缩空间。
刘萦长叹一口气,时间有限,重做伞骨不现实,贸然把厂房里的金属骨架拿出来也会被家人质疑,毕竟原主的技术还是父亲教的,若是有些小聪明,发明个涂料配方还可以说是误打误撞。
那就只能靠烘烤减负。
她依次摸了摸盛放伞的竹筐,所有伞随她进入了随身空间,找到油纸伞专用暖房,经过尝试与实践,终于找到烘烤的时长与温度界限,既不会让伞面因为温度过高而自燃,又能蒸发掉伞架多余的水分。
再出来时,两千多把伞已经成功减负。
刘萦拿出一把伞,稳重起见,一边抹鱼胶一边加了一层伞面,之后伞面刷桐油,伞底刷黑胶,再送入伞行风房风干涂料就成了。
整体用时大概十分钟,加上熟能生巧,平均用时在八分钟左右,全体工人和家里人一起返工,每天产能在一千二左右,在不加班的情况下两天可以完成目标,然后由她把守质检一关,三天时间绰绰有余。
即便早已成竹在胸,明确计算出来,刘萦还是开心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