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官不知道王爷你说的是不是我这个顾铮,但王爷若是指祁州的顾铮的话,那就我一个……”
男人憨厚地笑着,若不是身着朱红色的武官朝服,几乎与外面田间地头的庄稼汉无异。而实际上,他也的确出身乡野,据说是靖安王萧彦带兵路过祁州郊外,正好遇见一健硕的汉子将一头足有三百斤的野猪举过头顶,还恍若无事地在崎岖坎坷的山路上健步如飞,大为惊奇,遂上前与之交谈,发现对方虽然不通文墨,但对于这一带的地形可以说是了若指掌,对于他口中的一些兵法谋略也是一点就通,不禁起了惜才之心,收入麾下。
自此顾铮跟随靖安王南征北战,斩杀敌将无数,立下赫赫功名,以致后来敌兵一听到顾铮的大名无不闻风丧胆,可以说是萧彦手下的一名悍将。
“原来就是你……”
萧闵收敛怒气,上下打量着面前的顾铮,神色复杂难辨。虽然萧闵一直身在朝堂,与一直征战在外的顾铮未曾碰过面,但对方的大名早就随着一封封战报引起了燕昭帝的注意,身为燕朝三皇子的他自然会对这个横空出世的将军多几分关注。
短短五年时间仅凭军功就一路直升正四品左路先锋使,这放在一个出身将门的英才身上来说虽然出众但不算稀奇,但对于一个野路子出身,甚至大字不识一个,更别说看过什么兵书的平民来说,可以算是奇迹了,可见对方在战场上的才能。
对于军中势力单薄的萧闵来说,这样的人才放在平时必要拉拢一番。无奈对方从一开始就投入了自家二叔的虎威军下。今日初次想见的时机也十分尴尬,即使及时收敛,但萧闵对于没有眼色打断自己与恩师谈话的顾铮仍感到十分不快,连带对其印象也很差。
——毕竟是乡野出身,入朝三年,居然还如此粗俗无礼,实是不堪造就。
下意识迁怒了对方的萧闵毕竟已经上朝听政已有五年,相比于当年还在淮扬的那个少年,现如今的他已经锻炼得圆滑,在任何场合下都能做到游刃有余,要不然也不会在朝臣之间传出美名。
所以无论心里怎么想,萧闵表面上依然如沐春风,情绪控制得滴水不漏。
“宁王爷居然知道我的名字,实在是我的荣幸!”顾铮做出一副受宠若惊的模样,连忙拜服下去,可行礼的动作却颇有些不伦不类,又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怪异感。
明明应该是自己该昭显恩德拉拢的对象,但萧闵一看到那张老实憨厚地脸就莫名有种不快,再看这种感觉在看到被对方高大的身影牢牢挡在身后的阮正清,心中更是一阵烦躁。
萧闵微不可查地皱了皱眉头,一时间怀疑对方是故意打断他与阮正清之间的谈话,但看到对方那一副诚惶诚恐上不了台面的模样,又很快打消了心中的疑虑。
但是出了这样一个意外的插曲,此时也已经不适合他和师傅再说些什么了,而师傅的态度也摆明了是十分地抗拒,这让萧闵有些无力,也有些心慌……
“既然是皇叔特意求下旨意让你暂时拜在阮大人门下,但毕竟阮大人也有公务在身,切不可太过鲁莽,自己平日里也需勤学苦练,以免跟不上进度,让阮大人费神,也辜负了皇叔的一片苦心……”
顾铮板着一张古铜色的脸正色道:“下官记下了,多谢王爷提点!”
萧闵被他一会是“我”一会又是“下官”的自称弄得有些头晕,但朝野上下早已从靖安王的奏表中知晓那个出身险山恶水的祁州立下赫赫战功的顾铮是个实打实的大老粗,要不是靖安王赏识,一辈子估计也就只能在险峻的山林里靠卖力气过活……
这样的出身丢在一众文臣武将中,也算是格外突兀。
可就是这样一个人,无论是父皇还是皇叔都极为欣赏,因其突出的将才,也默许了对方礼仪上的疏漏,自己此时若是还与对方计较礼节上的那点小事,只会让他人笑话。
萧闵忽略了心里一闪而过的异样,矜持地点了点头,又转而向阮正清颔首道:“既然恩师今日要给顾将军授课,我也不便打扰,还请恩师繁忙之中能拨冗相见,允许我明日前去贵府拜见!”
“不敢当不敢当,宁王要来,实乃蓬荜生辉,我下官明日定扫榻相迎!”
阮正清恭敬地俯身回道,相比宁王萧闵方才话语中的亲近之意,阮正清明显疏离了很多,谨守作为臣子的身份,话语也十分客气,忆及师徒两人往日相处的场景,萧闵心头一阵酸涩,紧抿起唇角。
忆及方才自己在大殿上的回答,萧闵知道师傅这是对自己的选择失望,也心知自己辜负了师傅和烟儿妹妹的信任。他早就预想过无数次这样选择之后的后果,脑中也预演了无数回这样的场景,但真的当这一幕真真切切地发生在眼前,萧闵心中还是不免心中抽痛。
他深吸一口气,不准备再多说什么,只希望明日拜访能稍稍解开师徒两人的心结,也给烟儿妹妹一个交代。
“本王还有要事,要先行一步了。”萧闵压下心中的痛意,温声道,穿过一众徘徊不去的官员告辞而去。
没了当事人,仍然被这突如其来的婚事给砸得有些头晕的官员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今天在场的另一位当事人,踯躅不前……
这时被同样被留下的顾铮突然抚掌懊恼地暗暗叫苦:“看我这记性,原本还应该再向宁王道声喜的,居然能娶到一位公主,真是一件大喜事,都怪我光顾着拜师了,都把这么重要的事情给忘了呢!”
看他那一副抓耳挠腮的懊恼模样,似乎真的是为自己方才错过了第一时间给宁王道喜的时机。
众人听着这话,不由得再次思量起这桩突如其来又在预料之中的赐婚……
不说两国联姻燕朝能得到多少好处,单从宁王的角度来考虑——乐晴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