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语与薛言在重庆见钟文涛庄晓时,郑家派了人来接黛玉。
黛玉去了,才知道陶家兄妹都在。
郑夫人先告诉黛玉:“你姐姐与陈家父母都见过了,亏得玉儿让她做的那些礼物。”
陈家夫妇上京来,一是送聘礼,二是谈婚期,黛玉是知道的。也因为这个缘故,陶琇莹在准备给二老的礼物时,黛玉给了不少意见。既然陈家夫妇如此重视,本来陈大人任满,省亲家要回祖籍去祭祖,先直接来京里,这诚意可以说是满满。
陶琇莹不擅长针线刺绣,还是接受黛玉的建议,亲自做了各式针线活计。毕竟,对于陈家夫妇来说,未来儿媳妇送针线,才是最显诚意的。
黛玉听明白了,陶琇莹送的礼物显然讨了陈家老爷太太的喜欢,见陶琇莹脸颊微红,笑着向陶琇莹道:“那就是要恭喜姐姐了。”
“恭喜不恭喜的,我们今儿叫你来,是有事儿与你说呢。”陶琇莹拉着黛玉,“你表妹明儿从码头走,你想不想看看去?”
黛玉略一愣,然后摇了摇头:“朝廷答应了家人去,只是名额有限场地也不宽敞,且我和四妹妹又是闺阁女子,自然是不能去的。”
陶琇莹看了一眼自己一直没有开口的哥哥,冲黛玉笑道:“石头山上,能看到码头的情形呢,明日一早,你去不去?”
黛玉吓了一跳,她虽然来京城这么多年,也就上一次同陶家兄妹去过灯市,可这一回情形却不同的。
黛玉下意识的先抬眼看郑夫人,郑夫人只是含笑看她们说话,神情之间显然是赞同的。
陶琇莹又在一旁就继续怂恿:“走嘛,你若是不去我哥肯定就不陪我了,我可想去看一看了,我们到时候在石头山上,那么早不会有人看到,且还都是男装,怕什么。”她一边说还一边抓住黛玉的胳膊摇晃:“哥哥还亲自去实地勘测过,确保可行,我们这才急急来了姑妈家里。”
“那,母亲要去吗?”黛玉还是略有些犹豫。
“我就不去了,你们去吧,我让你父亲的长随陪你们去,不用担心。”郑夫人笑着说:“你和浅哥儿是名正言顺的未婚夫妇,过完聘礼,秋天里就要成婚,一道出门,不算违背规矩。再说,我虽不去,但是家里两个小子也是要跟着去爬山的。”
郑夫人都这么说了,黛玉这才向着陶琇莹点了点头。
陶琇莹欢笑地拍手:“这才对嘛。你放心,肯定不会惹起官家的注意,离得挺远的。”
陶浅:“你别听她胡说,哪里远,只是我们在山顶上,送亲的队伍在山下,时间我都打听好了。明儿我们用过早膳,就出发。”
京师城郭外没有高山,石头山距离码头已经有些距离。送亲的队伍选定了时辰,黛玉他们五个人更要提前。
郑家的两个小哥儿,这次被郑夫人打发来,说是“若玉儿走不动了,你们做兄弟的,可不就该出点力气”。
两个小哥儿平日学习繁重,难得有这样额外的休息日,能出城游玩,十分欢喜,自然满口答应下来。
初夏清晨烟雾蒙蒙,并未下雨,可空气却是潮湿的。桃花落尽杜鹃红,虽然春天结束了,山上却有层出不穷的花木,应接不暇的美景。
陈家公子居然在山下等他们。
黛玉看着陶琇莹,什么都没说,只是笑笑,陶琇莹就不好意思了。悄悄凑到黛玉耳边说:“是陈太太叫他来的。”
黛玉:“这是好事啊。”
陶琇莹眼珠子一转:“是啊。”
上山的路还算好走,只是黛玉并无心思赏景,哪怕这两年听从戴语的建议,每日都锻炼,爬山还是挺累的,再看陶琇莹,也跟自己差不多,喘气喘得急了,脸也通红。
陶琇莹:“看不出来啊,你体力还挺好的。”
黛玉笑了:“我每天都要打一段五禽戏,除非落雨天,不然每日早晚都要散步,走够一定的数。”
陶琇莹:“确实,你身体比当初我们认识时好多了。”
是啊,黛玉心想,去年一年,几乎没生过病,连咳嗽也很少犯了。
这样早,根本没有行人,山林幽深,听见鸟鸣,听见他们走路的声音,还听见风声。略有几分凉,风吹的人越发清醒。
终于登上山顶,陶浅熟门熟路,领他们穿过一条都不算是路的林间小道,七拐八绕,然后就到了一块凸出去的很大的平台上,天然的岩石平台,正好在码头上方,只是隔着一座山的高度。虽然不算是完完全全垂直的距离,可也差不了多少。
黛玉将码头上的情景一眼看得分明。
码头上早就装点过一番,红绸飘扬,看起来分明是喜气洋洋,那搭建起来的棚子,底下已经有好些女眷,或坐或站,个个盛装,却又带着肃穆。隔得那么远,虽然看不清各人的表情与面容,但黛玉分明看到了贾母,是王熙凤与宝钗搀着。
她无法知道,贾母这会儿是因为痛心才无力独自支撑站着,还是别的缘故。对于探春的远嫁,如果说荣国府里谁都有责任,可贾母,一个年纪七十余的老人,又有什么错呢。她已经想方设法,想扶住这座将倾的大厦,奈何儿孙不争气。
过了好一会儿,新娘子的探春才终于来了。
黛玉的眼泪滚落,满眼泪水,模糊了视线,却也看见了码头上的探春如何跪拜,拜别。
看着探春一步步走下长长的台阶,走向那红绸满扎的婚船,登船,起锚。
探春站在船头的甲板上,冲码头上的亲眷挥手,黛玉也不自觉地举起手来,只是,恐怕探春也无法知道她在这里送她。
别离的时刻终于来临,相见时难别亦难,三妹妹这一去,今生也不知道是否能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