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央和李半夏在县城摆摊,也在宣传这粉条。酸辣粉的其他调料都是摆在明面上的,只有粉条的来源是个谜,只要能获得粉条,就能复制这酸辣粉,分上一杯羹。
现在产量上来了,村长搭二人的车去县城卖。在综合了几家酒楼的生意和价格以后,选定了一家叫汇珍楼的酒楼。在李半夏讲述了几种吃法后,最终以十一文一斤的价格卖了三百斤,并签订了每月三百斤的订单。
谈拢了一家酒楼,众人精神大振,尤其是村长,兴奋的合不拢嘴。
李半夏想了个主意,他准备了一些干粉条,摆摊时放在旁边售卖,以十五文一斤的价格零售,虽说卖的贵了一点,但是红薯粉泡发起来分量大,比较出息。而且存放时间长,不容易坏。很多人都买一两斤回去自己做着吃。
他们自己做的粉条不够卖,就替作坊出售,十文一斤的价格拿货,卖多少都是自己的。李半夏更倾向于这种方法,省去了两人制粉漏粉的过程,摆摊时也是顺手的事。
高粱在三十天后发酵完毕,卫央每天都大缸边观察,终于能够进行下一步。二人合力讲将发酵好高粱捞出,滤干水。提前把稻壳清洗干净也上锅蒸了一下,拌入高粱中。
“稻壳能够在蒸酒时上汽。”每做一步,卫央都要给他讲原因,有时候太过专业李半夏不懂,就只牢牢记住步骤。
拌好稻壳后,倒入卫央提前准备好的蒸酒器中,这个蒸酒器比较简单,由木甑和天锅组成,木甑中间有出酒口,用来放置出酒木板。木甑底部铺满稻壳,将高粱填满后,再用布条密封防止跑汽,最后放上天锅,加入河边现提的凉水。
准备工作并不复杂,李半夏承担了烧火的重任,连小小都拿着木块跑来跑去,也试图参与进来。
木柴在灶底燃烧,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锅里逐渐热起来,冒出水蒸气,等了半天没见什么动静。卫央看了看时间,叫他加大火力。自己则是拿着一只空碗和一个陶罐在旁边等待。
终于,将近小半个时辰,出酒口就开始往下滴酒。
“这就是酒吗?你怎么给倒了?”他看卫央先用那个碗去接,接了一碗后,换成陶罐,结果把那一碗倒掉了。
“这是酒头,容易甲醇超标,会中毒,最好不要。”
李半夏听不懂甲醇是啥,只是牢牢记住酒头不能要,会中毒。
最后,两人得到了一罐子高粱酒。
卫央不爱喝酒,但是会品,她拿起杯子喝了一口,觉得香气醇厚,口感绵长。
直接出乎她的意料,酿造工艺方面肯定是简陋的,难道是本地高粱好的原因?
小小看见嫂子喝酒,以为是什么好喝的,伸着手要。卫央看见他馋的哈喇子都淌出来,用筷子沾了点送他嘴里,小小美滋滋地咂么一下,然后哇哇哭起来。
李半夏给他擦干净脸,问他:“以后还要喝吗?”小小头摇的像拨浪鼓。
卫央拿着笔记录酿酒过程,并把每一步所需的材料比例都标好。
李半夏在灯下给三个孩子做衣服,这几个月养的好,三孩子都长胖了,双胞胎营养跟上了,个子也有点要往起窜。每次做衣服,都要比上次大一些。
摸摸手上的布料,脑海里又想起每次他不舍得花钱时卫央跟他说的“苦谁也不能苦孩子”“人活着就要享受”“钱只有在花出去的时候才叫钱”等一堆道理,和刚认识时她面无表情一声不吱形成鲜明对比,嘴边止不住笑容。
卫央整理完酿酒笔记,抬头看见他带着笑意的模样,心头一痒,抬头吹灭了油灯。李半夏手头工作马上就要完成,结果眼前一暗,身体被抱起来。
他捶打卫央肩膀,可落下去就像挠痒痒,惹得她轻笑了一声。
村长拿着三两银子来到李家,这月的粉条坊分成出来了。
现在红薯粉条在县城中销量不错,反响也好。村长准备扩大规模,也有向外县扩张生意的意向。不过后续的事宜策划都由她自己负责,卫央和李半夏两人就做甩手掌柜,只等着拿钱。
她把自己在镇上打工的大女儿召了回来,让她负责带领几个能说会道的村人,去向外拓展生意。村长把自己的想法阐述了一下,以十文的价格批发出去,然后叫他们去外地售卖,价格由他门自己定。
村长女儿叫钱波,她收拢了以李小山为首的五个年轻人,都是在镇上出卖劳力,见的人多,人也机灵。
几人租了一辆马车,去粉条坊赊购了一千斤粉条,踏上了去往最近的外县的路。
村长这边又在村中挑选了三个人,进入了制粉坊,开始扩大生产量。
卫央和李半夏带着一罐子酒去到村长家,村长夫郎热情招待,他看卫央就像自己儿媳妇一样,拉着李半夏区别的屋拉家常。村长尝过两人酿的酒,十分感慨:“我以前在镇上做工时喝过几次,现在回想起来,那酒和这个不能比呀。不仅仅是口感,还有纯度,都差得很远。”
她看卫央的眼神就像看宝藏,这酒的质量像是专业的人酿制,难道卫央是酿酒世家逃出来的人?她这么泄漏秘方,这会不会被追查?
卫央看村长的眼神,就知道她又脑洞大开了。
不过村长想归想,却没有说出来。卫央让人捉摸不透,却不是没成算的,她能摆在明面上,肯定是想好了的,自己也没必要为莫须有的事情烦心。
几人在给汇珍楼送粉条时,进去点了两个菜,把店里不同价位的酒都点上了一份。价位最低的酒也要二十五文一壶,粗糙劣质,香气全无。
村长每种都尝了一下,觉得自家的酒比这里最贵的也不差什么。心里有了成算,村长回去开始着手弄酿酒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