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着对曾经的一条生命最基本的尊重,我没有选择直接把骨头掰散架,而是把手指伸进缝隙里,一点一点往外抠,尽量让白骨维持原状。
在这个过程中,我其实一直把力作用在包裹上,就像盲拼拼图一样,找到卡在骨头里的部分,再把它移到可以自如活动的位置。这样一来,里面的东西难免会相互碰撞,发出有些沉闷的哐啷响声,大概能听出是金属器物,据我估计,大概率还是铜器。
得出这个结论我还有点纳闷,忍不住开脑洞,心说这里面装的是乐器吗,这人生前难道是个乐师?
可是乐师来这里做什么,给工匠演奏吗,墓主人这么注重手下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等到顺利取出包裹,我才发现是我想多了,这个墓主人没我想象中那么风雅。
铜器倒是没听错,不过不是乐器,而是一段花纹精美的青铜管,掂在手里颇有点重量,总体应该是实心的,再仔细观察,就发现铜管表面分为长短不一的两段,彼此嵌套在一起。
我随手甩了甩,感觉里面没有东西,打开一看果然不出我所料,两段铜管中间都开了狭长的扁口,看着有点像短剑的剑鞘,上下两部分仅靠三对凸起和凹槽匹配固定。
——严格来说,这个外观其实更像火折子。
忙活半天发现它是空的,我不禁有点失望,干脆把包裹里的东西全部摊在地上,蹲在白骨旁边继续翻。
由于年代久远,包裹里面的东西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其实有点抽象,其中有个粗陶烧的双耳扁壶,应该是装酒水的器皿,看模样还是没开封的。
别的东西就没那么好辨认了,有碎成好几块我懒得拼的;也有生了锈黏在一起,拿匕首都划不开的,好在青铜管倒是有不少,我一支一支掰开检查,终于在耐心告罄之前找到了一支完整的。
较长的那一段扁口中竖直嵌着一枚棕褐色的角质薄片,已经被打磨得相当细腻柔韧,顶端带着流畅的弧度翘起尖角,边缘没有一点毛糙的痕迹,倒像是支未点燃的蜡烛,以角片自身为焰。
美中不足是无数鱼子酱似的粗点粒凑在一堆,裂纹繁多,有了这几点瑕疵,导致卖相不太可观。
虽然整体仍是混沌而不透明的,但在光下泛着特殊的油润光泽。
这些特点太典型,就算我是第一次见,也基本能确定这是犀角制品了。
我夹着角片稍微一用力,本来以为能直接扯出来,给我减轻点负担,结果一拉之下纹丝不动,看来是在浇铸的时候就封好了的。
这是提防着工匠藏私,不管什么年代,犀角都比青铜珍贵得多。
总共找到了两根还算完整的犀角蜡烛,其他乱七八糟的东西就比较杂乱了,我快速检查了一遍,挑了两三件能用到的带走,又把剩下的东西重新包好,放回白骨身边,诚心诚意说了句谢谢,转身就看见洞口外有明显的光影变化。
我自己的手电筒还在正常工作,那就只剩下一种可能。
——灯语!
汪家的灯语自成一个体系,并不是简单的摩斯密码,像这种国际通用的暗语隐秘性不够好,很容易被人截获消息,但是凡事有利就有弊,自创的灯语虽然能让外人摸不到头脑,但能表达出的意思也只有那么几种,几乎不能用于日常交流,或者说是仅适用于任务场合,局限性非常大。
比如刚才出现的那个频率,就是在确认我是否安全。
至于我和汪灿在路上无聊,研究出了一套方便我们俩公开而私密地彼此交流的方式,还待随时补充完善,没有最终定稿,再说当着汪十方和汪沛金的面,用大家都能看懂的灯语也省得被他们追问。
于是我也打了个表示“任务完成”的信号回去,想着比赛还没结束,趁他们没反应过来,非常不厚道地抢跑了。
……毕竟要比赛是我先提的,要是输了,我这面子还往哪儿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