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东与迟家有这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所以迟飞鸿不需要是校董,也能对校董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迟恒在用自己,与他的父亲做交易。
而现在,迟恒或许也是正用自己的方式,与他的父亲的抗衡。
对于偶苒来说,她唯一能为迟恒做的,便是默默为他加油,并做好自己,不拖迟恒的后退。
**
还有一个星期便是母亲方心怡的忌日,陈杏梅额外的忙碌,金银财宝准备好了,还要准备烧猪、蜡烛。
方心怡是她的母亲,但忌日的事她从来没有操心过,以前有偶俊军操心,现在有陈杏梅操心,反正就没她这个女儿的事。
政府最近提倡绿色祭祀,打开电脑,按几下鼠标,屏幕上便会出现烧香、烧祭祀品的影像,偶苒觉得这样也挺好,环保卫生也省钱。
陈杏梅瘦了两圈,眼眶深了下去,偶苒心疼,想给陈杏梅买点什么,却也不知道买什么好。
家里不富裕,老人家多买一件衣服都是浪费钱,偶苒也不敢随便给陈杏梅买,怕她拿着礼物不高兴。
偶苒接了一个随身翻项目,是陪同二十位外国华侨参观哈墨市,这些华侨均是出生于哈墨和风桑两个城市,现在回国探亲捐款,是衣锦还乡。
他们当中有些人会听中文但不会说,有些人虽然会说会听,但很多词汇理解不了,组织方知道偶苒曾经在风桑和哈墨两个城市生活过,于是请偶苒来做个小翻译的同时也能当半个导游。
天气炎热,老人家们的热情比天气还要热,拉着偶苒和陪同的人员家长里短之余又发出无限感叹。
“哈墨市变化真大。”一位年愈七十的老人感叹:“我记得小时后,这一片,那一片,还有那那一片都是油田,现在都变成高楼大厦。”
“我们昨天去风桑市就不一样了,旧城区和以前都差不多,只是周围多了许多新区,我们还能认得,这里我们是真认不得了,变化太大了,太大了。”老人边说边摇头。
哈墨市与风桑市相距两个小时,均属于发达的一线城市,但两个城市的生活节奏和人文气息相差甚远。
哈墨市是新兴城市,从一个小渔村发展而来,靠着临海和近乎白纸的纯粹,领导人大刀阔斧地开凿发展,在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里面,小渔村成为了国际大都市。
而风桑市是一座百年大城,古时候是战略要塞,现在依然是全省的核心城市,政治文化经济底蕴极其身后。
有一位老人问偶苒:“小姑娘,你在哈墨和风桑都生活过,你觉得哪一个城市更好。”
偶苒想了想,回答:“奶奶,我觉得哪里有工作,哪里就好。”
老人哈哈大笑。
下午午饭后,大家在参观稍作休息,领带带大家到哈墨最古老的城区游览。哈墨原本就是一个小渔村,真正的旧房子很少,哪怕是最古老的玉衡街也没有剩下多少老城区的踪影。
偶苒小时候便在玉衡街长大,一直到十岁才跟着父母移居到风桑,小时候她常常从玉衡街的街头跑道结尾,又从结尾跑到街头,她甚至数过路边种了多少棵大叔,人行道上有多少块凸起来的砖块。街道两旁的包子店、点心铺、裁缝店、药店她都记忆犹新。
但现在她站在玉衡街的中心,看着周围的林立的高楼,感到自己也是这个城市里面的外来人口之一。
团里那些出生在哈墨市的老人们更是一阵长吁短叹。
小街小巷里面还是能找到几间老店铺,虽然店铺换了位置,可老板还在,店里面的装修布局也仿似当年的老铺面,老人们进去店铺尝试寻找旧日的回忆。
偶苒站在店铺门口,等待着老人们的叫唤。
“偶苒?”
身后突然传来喊她名字的声音,偶苒回头,对上一位老妇人的视线。
老人家留着一把银丝过半的短发,站在原地端详了偶苒半天。
“真的是苒苒?”
偶苒也认出了对方来,但她下意识想回避,回避之中,偶苒看见对方手里提着一个塑料袋,上面印着药房的名字。
在老妇人热情洋溢的注视下,偶然无处可逃,她勉强挤出一丝笑容:“高婶。”
“哎呦,真的是你。”老人家把偶苒从头到脚,又从脚到头扫了几遍:“你怎么在这里。”
偶苒向高婶指向了老店铺里面的客人,解释自己正在工作。
高婶感慨:“苒苒是出息了,跟你妈妈一样当了大翻译家,对了,你爸妈还好吗?”
偶苒眼神游离,她编了个谎言:“都好。”
高婶握住偶苒的双手:“有时间带你爸妈回来逛逛,探望一下我们这些老邻居,你根伯伯常常念叨和你爸下棋的日子咧。”
偶苒面青挤出一丝笑容:“好的高婶。”
高婶和她丈夫根叔两口子,是在哈墨市改革开放初期,从外地过来引进的人才,当年单位给他们分配的房子刚好在偶苒爷爷家的对面。
偶苒的爷爷是当地供电局的前局长,他们住的房子也都是单位的分配,与高婶根叔对门。
爸爸妈妈上班,偶苒便寄托在爷爷奶奶家,偶苒活泼好动,常常跑去高婶家里玩,高婶两口子那时年轻,没有孩子,便十分喜欢长得像洋娃娃一样的偶苒。
有一次爸爸妈妈来接偶苒回家,高婶替偶苒扎了一个两个丸子的新发型,还换上漂亮的公主蓬松轻纱裙,偶苒顿时像极了欧洲公主。
高婶对偶苒爸妈笑着说:“你们俩太厉害,你们长得漂亮,可苒苒比你们更漂亮。”
偶苒注意到方心怡面色的突变。那天回家后,方心怡在深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