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的半月,李太医日日登门,用尽一切办法为侯夫人调理身子。
期初是施针,但数日后仍无好转,夫人腹痛发作得愈发频繁,不得已,太医只好拿出了艾灸之法。
医书有言:艾叶乃纯阳之性,能通十二经,走三阴,祛寒湿,暖子宫,止血。
以艾叶灸火,温熨孕妇左右尾趾外侧的至阴穴,便可理气血,温中开瘀,以达到调经安胎之效。
只是这法子冒险,即使是医术高明的大夫也不敢擅用,运用不当会适得其反,有加剧滑胎、早产的隐患。
在后宫之中,妃子的产期是和血统直接挂钩的,一旦出现早产,血统就会存疑。
太医们怕担责任,更不敢动用此法,久之便成了宫廷禁术。
烧艾保胎轻易不用,但若是用了,必定是到了最危急的关头。
李太医事先已将轻重告知,尚香既已许可,便是对一切后果做好了心理准备。
她半躺在床上,靠着床背,额头虚汗出得厉害,侍女茯苓不停拿帕子帮她擦拭。
接受治疗的过程是极痛苦的,她得忍受体内冷暖失调引起的腹痛,室内弥漫浓烈的艾草气味,还会熏得她头疼、眼酸流泪、咳嗽不止。
再难受,她都不让停,为了腹中的孩子,总是咬牙强忍着。
朱绩将这一切看在眼里,虽然他并不清楚这其中的医理,但见太医烧艾用得多了,而母亲的神态又大受折磨,他多少有些看懂了。
他预感到,必是母亲怀的这胎出了问题,而且相当严重,才会如此。
朱绩原本不敢多问,但一日实在憋不住,趁李太医诊疗完走出寝室,在回廊上拦住他的去路。
他追问太医,母亲的身子到底如何,胎儿是否有事。
太医有侯夫人再三叮嘱,不敢告诉实情,强颜欢笑说无大碍。
朱绩不信:“太医你别瞒我,我是她儿子,怎能看不出母亲有碍无碍?”
许是他眉眼间的坚毅打动了李太医,太医这才松了口,在对朱绩道出病情后,十分无奈地长叹了口气:“夫人这一胎能否保住,全看天意了。”
朱绩眉心深蹙,太医也不知该怎么安慰,终只能拱手作了作揖,在朱绩焦灼不安的目光中离去。
待太医出了院落,朱绩满怀心事回头,抬眼间,不经意看到转角柱子后面探出个小身影,正是八岁的弟弟朱望。
见朱绩转回,朱望又将脑袋缩了回去,可朱绩还是看到他了:“见之,你在那做甚?”
朱望慌慌张张地朝他看过来,小手紧握,显得很是心虚:“我…我没做什么,就是经过……我去念书了哥哥。”
说完就朝书斋的方向跑开了,像是生怕被朱绩捉回来严厉质问什么似的。
朱绩倒也没拦他,只是眉眼忍不住浮上担忧,方才太医说的话,弟弟应是不曾听见吧?即便听见了,他还年幼,应该也听不懂……是这样吧?
嗯,最好是这样。
胎相不佳的事,尚香也没有告诉孙茹,每次孙茹来府上探望,她都坐在床头,强撑着气力与孙茹交谈。
孙茹看出姑姑气色不好,姑姑却只搪塞说因为自己第一次怀孕,年纪大,不适应。
孙茹生养过陆抗,便将自己孕期的经验分享给姑姑,还说要留在朱府小住些时日,亲自服侍姑姑安胎。
可太医每日要来的,尚香不想当着孙茹面接受艾灸,怕她担心,就以陆府事多、得孙茹料理,抗儿还小,更离不开娘照顾为由,将孙茹又劝回去了。
孙茹走前,亲手喂姑姑服下安胎药,这才放心离开。
送完孙茹,朱绩带着下学的朱望来向母亲请安。
由于多日不下床,尚香腿脚肿得很,朱绩见状急忙上前,为母亲揉捏,朱望也随之凑过来,一双小拳明快有力,一上一下地给母亲捶腿。
望着两个孝顺的孩子,尚香很欣慰,身子便也觉得舒服多了。
朱绩心里就如压着块千斤巨石,望着母亲肿胀的双腿,心头翻江倒海一阵疼惜,忍不住就说出口:“娘,若实在难受,不如就放弃了吧……”
他说得很轻,哽咽着,生怕被母亲听见会惹她伤心。
尚香自然是听见了,怔忡地望向他,喉咙堵了许久才说:“你向太医打听过什么了?”
朱绩不敢抬眼和她对视,踟蹰片刻,点了点头。
她目色变得凝重,长长舒了口气,身子缓缓放低,仰靠在床背上。
她没再顺着刚才的话说下去,而是好像全然忘记似地,问他别的话:“公绪,你爹出征多久了?”
朱绩看向她,回答:“半月有余了。”
“前线可曾传来什么消息?”
“孩儿每日都去打听,还不曾有两军交战的消息传入京来。”
说着,朱绩顿了一顿,瞧见她脸上愁云不散,便又补了一句:“母亲勿忧,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爹和陛下会平安归来的。”
她闭了闭疲惫的双眼,微点了下头:“你爹临走前嘱托你当家,这便是你该做的。你照料好府中诸事足矣,至于其他的……这身子,娘自己有数,你不必挂怀。”
她没明说,但已经在朱绩心上点了一点。
朱绩明白了,他暗自请求母亲放弃这个孩子,她不愿意。
出于孝道,朱绩不能再违逆她的想法,只好恭敬道:“是……”
这些日子,他的确就像在父亲面前答应的那样,将府中内务料理得井井有条,可他真的害怕,怕母亲有个什么闪失,父亲回来,他如何交代?
身旁,弟弟朱望为母亲轻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