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国事, "危急皆有北伐之误”,被人举报,杀之。 (正值李远烧了百万石德州粮)。 自那以后,无人再敢议论国事。可不议论,不代表这种思想不存在。】 朱棣不满道:"只是私下议论一番,何必杀头?" 朱允蚊:“是啦,要跟着四叔学习,没事多下狱,让他们龙场悟道。”朱棣:"……" 龙场悟道脏了! 【故而,当朝臣商议再次向燕军派遣使者议和时,满朝上下竟无人敢行,只有江西吉安府庐陵人曾凤韶自告奋勇。 他是洪武30年被隐去姓名的春榜进士,建文即位后,封为正七品监察御史。有藩王前来京朝见,是从皇道上跑着进去的,没有下马拜。 较为失礼,但曾凤韶在朱允蚊旁边进谏:"外头的大殿应该展现君臣之礼,在宫中只论叔侄之情”。 别人听到了都很震惊。】 朱棣转脸笑了: "多么有亲亲人伦之情,大侄儿,你应该将他重用啊!"朱允蚊拒绝回答。 【曾凤韶抵达燕军所在地,燕军拒收包裹。 >曾凤韶又把书信塞到竹节里面,扇风送进去(疑似放在水上流进去?)燕军仍装死。他别无他法,只好回家。 后来朱棣即位,听说了那则叔侄轶闻,认为这位监察御史很“直”,想招他继续干活。 曾凤韶两次拒绝,刺血书于衣襟: “我生于庐陵,素负骨鲠,慨一死之得宜,可以含笑于地下,而不愧于文天祥(庐陵人)”。 嘱咐妻子不要换衣服。遂自杀,年仅29岁,妻子也跟着守节而死。】 这回朱允蚊转脸笑了: “这确实是个忠义之士,竟如此看不上叔叔你啊。叔叔说得对,侄儿真应该好好重用他,就是不知道,如此赞许他的叔叔,为什么不收他的包裹呢?" 风水轮流转。 朱棣刚想拒绝回答,朱楠已经抢话了: “我哥肯定身先士卒,忙着打你去了,没在大营呀!”【哎,建文是真的有不少为他而死的忠臣,这里不包括方孝孺等被过度渲染的。 我们前面飞速掠过的朱棣连拔四县直达徐州的过程里。 东平通判郑华,本来是被贬谪到此,都没有赴任,听到燕军要到了,他把妻子交给同乡,疾驰到东平,力竭战死。 汶上县附近的济阳县教谕王省,被小股燕军游兵抓到,他发表了一些慷慨陈词被放了(燕军本身也会放人就是了),王省回到学校,在举行典礼的明伦堂把学生们聚在一起,什么叫明伦堂?他道,“只说君臣之义一节如何?”,遂撞柱而死。】 灵堂的气氛,又逐渐沉重了起来。 朱允蚊脸上也没有了笑意。 他闷闷低头,又往火盆里烧了许多纸。只是这一次,这纸,也不独烧给他爹了。 【沛县守将王显投降,知县颜伯玮、主簿唐子清、典史黄谦皆死。这位颜知县我们前文提过了,沛县的百姓是很惨的,他本人忠。 还有南京城破了,继续募兵抵抗的。 对了,一直流传着一件事,说胡广、金幼孜、黄准、胡俨、解缙、杨士奇、周是修相约去死,只有周是修死了,其他人苟活,解缙为他写墓志铭,杨士奇为他做传,并对他儿子取笑道: “当时吾亦同死,谁与你父作传?”】 金幼孜: "?" 郁新: "?" >金幼孜面对着众人的目光,结结巴巴解释道:“我……我……” 可悲的是,他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否赴了这个约,那句刻薄的话,又是谁说的,还是所有人都说了! "哇。"朱横赞叹, "你们文人的厚脸皮,有时候也是挺让人叹为观止的嘛。" “我已经听了太多杨士奇写墓志铭的事情了。”朱楠也点头,感觉吃了好大一个瓜, "想不到他内心是如此想着的吗……" 深受流言困扰的朱棣提醒大家: “别着急骂, ‘流传’!”【这则记载最早出现在李贤的《天顺实录》。 李贤也是最早造谣方孝孺屡次拒绝为朱棣起草诏书的人。 ——大致是朱棣要登基了,得写诏书,却找不到起草者,姚广孝说,必须方孝孺。朱棣欣然接纳和尚的提议,召方孝孺来写,方孝孺贞洁烈女,不肯从,还嚎啕大哭,掷笔在地: “有死可以,诏不可草”。】 朱棣忍了又忍,还是忍不住破口大骂。 “我为什么要让方孝孺来写登基诏书?我不是说了要清君侧吗?他都是我点名的奸臣了,我让一个我点的名奸臣来写登基诏书,我是不是有病?我还清什么君侧!朱允蚊可以原谅,他,不行!" 朱允蚊:认真的吗?说反了吧? 朱棣: "而且登基诏书一般都要写未来的施政理念吧。我绝不会让这个.…人!"他努力地把这个''人’字说出口,说得咬牙切齿。 “来玷污我的施政理想!我可是要恢复洪武旧制的人!这方孝孺,就是算改洪武旧制,叫咱们大明生灵涂炭的元凶!" 老朱也不得不感慨一声:在嘴上怀念自己这件事上,朱棣确实做得很到位。 【纯属造谣,朱棣登基时,姚广孝都不在南京哈。 靖难期间,姚广孝留守北京,建文4年,他都67了,没这么好的身体四处跟着朱棣蹦迪。 朱棣6月13日进南京金川门,17日登基,7月1日颁布昭告天下的诏书,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