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鸢不喜欢他看自己的眼神,这个出身于乡村的少女是如此敏锐,她几乎在见到陈渊的瞬间就明白了两人之间的天差地别。
同时,伴有可怜的自尊心被刺痛的难堪。
当然,很多年后,在算得上事业有成家庭美满的程鸢程教授看来,十四岁的少女程鸢其实没必要反应过度。
可多年后的程教授似乎忘了,她不是十四岁的程鸢。
十四岁的程鸢是一粒长在贫瘠土地上却觉醒了自我意识的种子;她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有意识地观察身边的人:父亲、母亲、邻居嫂子、同龄玩伴。
世代生活在这里的农民脸朝黄土背朝天,忙忙碌碌地过着每一天。
可你要问他们,他们也说不出所以然来。
邻居嫂子嫁进来的时候才十六岁,而程鸢那时候七岁,弟弟还没出生。
七岁的程鸢可比现在活泼多了,她趁着大人不注意的时候溜进新房,新房里新娘子静悄悄地坐着。
新娘子抓了把糖给她,也没赶她走,于是她们聊起天来。
程鸢问:“嫂子,你饿吗?”
新娘子说:“结婚这一天都要饿的。”
程鸢觉得新娘子很奇怪,她不说她饿不饿,而是说都要饿,那么她到底饿不饿呢?
“嫂子,你是因为喜欢他才结婚吗?”
新娘子思考了一会儿,慢慢说:“我也不知道,爹妈说他人不错,应该不会错的。”
“那就不是很喜欢了?”程鸢从她年轻美丽的面孔里看到了茫然。
程鸢追问道:“那为什么要结婚呢?”
“但……也不讨厌啊。”新娘子说:“大家不都是这样吗?”
新娘子说:“我不读书了,就该嫁人了。”
于是程鸢深切地记住了那一句话:我不读书了,就该嫁人了。
人这一生,其实很难跨越自己出生的阶级,也很难做出什么超越自己眼界和认知的行动来。
就比如七岁的程鸢,她只会跑回去和母亲说:“妈!我不要嫁人,我要读书!”
读书,是刻在中国人的骨子里的,也是少数不多还算得上公平的方式。
对于年幼的程鸢而言,这也是她唯一能为自己的未来做的事情。
程鸢在读书上确实有些天赋,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在弟弟出生前,她还有些贪玩,而随着弟弟的出生、长大,她变得愈来愈沉默。
也变成了同龄人眼中的“怪人”。
毕竟这个年代的人还不像后来那样卷生卷死,学习的人反而是少数。
同龄人不喜欢她“惺惺作态”的模样:
“程鸢是个书呆子!”
“她就是想博得燕老师的注意!”
燕老师是学校里新来的英语老师,刚从师专毕业,十七八岁,生得面红唇白,十分俊俏斯文。
大人们倒是对她多有赞许:
“这程家的大丫头能精心,是个好苗子……”
“可惜不是男娃儿,可惜了……”
“倘若是我儿子,我必然砸锅卖铁哄他读书!”
……
“大丫,大丫!”
母亲连叫了两声,程鸢才回过神来。
“妈。”少女低着头,可是她的脊背永远挺直。
“发什么呆啊?多危险!”母亲拿走女儿手中的菜刀,用手肘把她推到一旁:“你看书去吧,最近不是要考试吗?”
“已经考完了。”
“啥?”母亲说:“你说大声点?”
程鸢抬起头:“期末考已经考完了。”
“多少分?”母亲随口一问。
“语文100,数学100,英语99……”程鸢说:“我是第一名,班级第一,年级第一。”
母亲手里的动作停下来:“哟,真厉害,和你爸说了没?”
程鸢摇头。
“你这孩子,小时候还闹腾,怎么长大了就不爱说话?”母亲反手在围裙上抹了两下,“把卷子拿给你爸看看,叫他高兴高兴。”
“怎么不走,想什么呢?”
程鸢鼓起勇气,试着想和母亲分享些什么:“我前几天在学校里看到一个奇怪的男生,他的头发是红色的,妈,你知道这个人吗?”
那天,程鸢什么也没说,转身就走了,那男生也没拦她。
只是……那天她去还燕老师的字典,特意挑了一个没人的时间段,却碰上这么个不知来路的男生。
程鸢想弄清楚他的身份,可在后来几天她在学校里根本没见到他。
不过现在是一学期期末,他有可能是下学期的转学生来办手续。如果他是转学生的话,应该是附近几个村庄新搬来的住户。
母亲深深地皱起眉头:“红头发?学校里怎么会有这样的人?”
母亲拉走她:“那些不三不四的人,不要和他们接近!”
母亲让程鸢在晚饭时间把卷子拿出来,父亲看了又看,十分赞许:“好!好姑娘!”
父亲看向程二狗:“二狗,和姐姐好好学学!”
程二狗只顾着傻笑,拍掌欢呼:“姐姐厉害!”
程二狗不爱学习,但现在床前明月光还背得磕磕绊绊。
父亲叹了口气,是无心之言:“要是老大的用功劲和老二分一分就好了。”
于是程鸢想说出口的话,又吞回了肚子。
桌上父母的闲聊还在继续,聊起今年收了多少小麦,留多少,卖多少;聊起小儿子要上小学交学费;聊起村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