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里,苏婉坐在屋内,行李早已收拾完毕,等不到叶兆海,她独自一人坐在窗边叹气。
过了今夜,瑞安城的所有商船都将停止营业。叶家虽然有自己的船队,可已经到了这个时候,再留在瑞安城,恐怕就要与敌军碰上了。
“阿娘!阿娘!阿爹回来了!”
就在她黯然神伤之时,叶汝锦的欢欣的声音传了过来。苏婉一下起了身,赶紧往门口迎去。
叶兆海边走边道:“婉儿,小锦,咱们赶紧收拾东西,赶快出城吧。”
叶汝锦:“阿爹,我们早就收拾好了,就等你回来。”
他们的行李都已经放在了船上,那些带不走的珍贵布匹衣料,早就由苏婉安排着埋藏在叶府的地底下,等着有朝一日,还能取出来。
他原本的一身蓝稠衫已经不见,只剩一件中衣,带着奔波多日的狼狈痕迹,苏婉陪着他回屋,给他找来干净衣裳。
叶兆海解释:“那日我们还在官道上,前方匪寇突然袭来,情急之下,我将原先的外衣脱下来,将身上所有财物都留在那里,假装成流民,悄悄溜回来的。”
苏婉替他穿好衣裳:“老爷,你受苦了。”
“婉儿,我还能回来见到你和女儿,这点苦算什么。”
......
叶家三口和几个贴身仆从,连夜上了船,这一路行程紧急,若是带多了值钱东西,难免不会被路上的匪寇盯上,因此,一家人轻装简便,只带了干粮吃食,和一些必要的衣物。
为了低调出城,所有人都穿着粗布麻衣,假装成普通流民。
夜晚的水路漆黑一片,只有叶家的船只飘荡在水面上,昏黄的渔火挂在船头,点亮了漫漫长夜。
这艘船很大,叶汝锦一家人坐在里面的隔间,几个仆从则睡在外面的客座上。
船只一路到了晋阳城,众人总算能在此稍微歇脚,下了船,叶汝锦等人去往客栈要了几间客房,供叶家人和船员休息。
客栈一楼是饭馆,叶汝锦坐在一张饭桌旁,双眼有些失神。
“锦儿,明日我们还要赶路,你待会儿多吃些。”苏婉柔声说。
叶汝锦心不在焉,问起心里纠结着的事:“阿娘,那封信......能顺利送到吗?”
苏婉安抚道:“锦儿放心吧,娘给你请的是最厉害的镖师,他们风雷堂走镖一向万无一失,只是一封信,定是能送到的。”
苏婉没有告诉她,这次她花了比以往高十倍的价格,才将风雷堂的人说动。
看出女儿这一路都闷闷不乐,苏婉给她点了几道她爱吃的菜,小二将饭菜端上了桌,叶汝锦轻捏着筷子,只是浅尝即止。
只要一想到宿砚还身处战场上,不知正面临着怎样的危险,叶汝锦就很难有吃饭的心情。
苏婉将她忧心忡忡的脸看在眼里,还想开口安慰她,这时,酒楼外走进来一个壮硕男子,他手持一面响锣,一边敲一边高声嚷道:
“各位父老乡亲,敌国蛮夷大军压境,马上就要打到晋阳城!我一路从边关逃至晋阳,见那些蛮夷匪徒无恶不作,烧杀掳掠,见人就杀,不留一个活口,实在是令人发指!”
“乡亲们,咱们的妻儿老小都在此地,断不能坐以待毙啊!他们既然要来,我们就要做好抵御敌军的准备!隔壁宁远城、武凉城都已经组建了义军,我们晋阳城的义军也应该行动起来,若有意愿参与者,就速速跟我过来!”
他言辞慷慨激昂,极具号召力。在他的鼓动下,邻桌的两个男子果断加入了义军。
又听他继续道:“乡亲们,义军组建实在不易,若是各位愿意将粮食、衣物等军需用品捐献出来,可以去城门处的驿站,那里有我们的人统一安排!”
叶汝锦听完,对苏婉道:“阿娘,咱们也去捐献些钱银吧。”
“好。我和你一起去。”
来到城门口,果然见到有不少人正在捐献物资。
叶汝锦捐了一些现银,瞥见驿站一旁正坐着一群妇女,手里正编织着藤条。
看样子,她们是在编织藤甲,为义军战士们提供防护。
大家能想到的办法也就这些了,那些从各处收来的铜铁器具,还要拿去为战士们赶制兵刃,而用作防御的软甲,只能用廉价的藤条来编织。
叶汝锦走上前,向妇人们问道:“你们编一件护甲,需要多少时间?”
一个妇人答道:“一件护甲,一个人少说也要编一日,才能编出来。”
叶汝锦大惊:“那这也太慢了!”
她实在难以想象,一件藤甲就要花一天的时间,这里约莫有二十来个人编织,一天也就能编出二十来件。而她了解到的,义军数量起码有千人。
按照这样的速度,是远远不够的。
妇人抬起头看向她:“姑娘,这藤甲编织虽然缓慢,但是我们只要能够多编一件,也是好事啊。”
另一个妇人道:“你若是有心,也可以和我们一起编,人多了,不就快了?”
叶汝锦没有搭腔,站在一旁,将她们的编织手法仔细看在眼里。
妇人们各执一筐藤条,左右手各捏着一股藤条,拿起右边的藤条压在左边的藤条上面,双手交错,一层完成以后,又添如新的一股藤条,周而复始,如此重复。
她看了半晌,又掏出随身携带的行囊笔和小册子,将一些要点记录下来,问向妇人:“大婶,能否给我一筐藤条,我拿回去试着编一件?”
妇人手指向一处,热情道:“材料都堆在那边,你自己取便是。姑娘,你要是不会编,我可以教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