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萧皇后尚在闺阁之时,曾与太傅幼子王知砚相交过甚,后虽成为后宫之主,但亦有传闻萧皇后与王大人关系匪浅,如今圣上点名询问王太傅,其中之意,昭然示若。
“太傅博学之名,名声籍甚,为这皇家园林起名,理固当然。”圣上并不吃太傅这一套,咄咄逼人怼回去。
“圣上!尚书大人之前是太傅学生,一首《矛盾赋》曾轰动天下,论学问,何人能比得过尚书大人?这园林题字也好,起名也罢,想必尚书大人不在话下。”
一旁恭默守静的平康王突然开口,引得百官目光齐齐朝那人望去,却见那人如老僧入定,丝毫不动半分。
唯有圣上凉凉望了平康王一眼,极度讽刺反问:“你儿子现如今也是太傅学生,怎么不叫太子题字?”
平康王被怼得有些无地自容,太子见状连忙开口:“圣上息怒,臣弟才学疏浅,不配题字。”
“你也知道不配!”圣上甩甩袖子,冷笑。
平康王暗自望了国舅一眼,突然将话题扯在国舅身上:“不知国舅爷有何高见?”
“臣......觉得平康王提议,”国舅停顿一下,看了一眼太傅,复尔接言:“尚可。”
百官哗然,纷纷望之,那站定如松之人,终是开了口:“臣......愿意。”
李舒隐比满堂任何人都要明白,圣上要重建园林不过是为了泄愤,萧皇后与先生之子传闻四起,若是先生应下起名题字,必定遭人诟病。
而平康王与国舅将起名题字一事引在他身上,不过是想试探白相寺惨案之后,他与先生是否重归于好,毕竟太子若是失去了先生庇护,如同失去满朝文官拥戴。
而国舅或是为了圣上,或是为了母后,又或是憎恨自己,各中缘由,不得而知。
百官之中,满堂权衡,唯有他李舒隐,被众人推至刀锋,舔血而生。
也唯有他,不顾生死。
“万里功名济苍生,一朝寺毁道心泯。
百园相望叹零丁,忠骨悲歌留长清。”
他如不折竹节,昂首挺胸,独立于前,铿锵气节,玉口朗诗。
“此园便唤——长清园!”
愿大安忠臣气节如长清园生机勃勃!愿大安盛世安康如长清园繁荣兴旺!
韩知徐闭上眼感受着大人满腔忠勇,可世道难行,狡诈之辈诸多,大人这忠良之心必定背负鲜血。
早朝散去,他疾步来到大人身边:“大人!你明知......”,他还未说完,江离阔不知从何处冒出来,一把拽住大人右手,粗鲁莽撞质问:
“阿隐,你疯了?你的手早在白相寺一案中被毁,如今提笔写字亦是难事,你又如何握笔在那黄花梨木上题字?”
“是啊大人,白相寺前您写诗名闻天下,白相寺后因手无法执笔,再无一篇诗文问世。”
“两三个字,还是能勉力而写的。”李舒隐见二人忧心,只好轻言安抚。
三人向殿外走去,只见殿外一白发老者在一根柱子旁等候,江韩二人见状,先行离去,李舒隐整理好心情向老者走去,客气而疏离一拜:“下官问太傅安。”
“大人心系天下,视为仁德,可有时满身正义之人,却更容易慈软。”
“太傅是怪我应下此事。”
紫衣老者幽幽一叹:“大人,仁德亦需有度。”
即便他与阿隐皆推辞起名题字一事,就算百官诟病言说又如何,百年之后,历史成书,后辈之人,自有定夺。
言罢,转身蹒跚离去,苍老身姿显得格外落寞,身后长子王知显见二人聊完,立马小跑过去搀扶老者。
“如何?”
一声询问惊醒了深陷回忆中的韩知徐,他了然般点头同意:“我始终相信小宋主事所作所为皆为保全大人。”
宋海意听闻一愣,有些心虚别过头去,又听闻韩知徐继续言道:“宋姑娘可有你哥哥的消息?”
她瞬间警惕回答:“未有。”,似是回味过来,有些讶异反问:“宋姑娘?”
他豪气而笑,转了一圈手腕:“阿简将田村之事尽数与我说了,稍后我会派人将黄花梨木送到工部,时辰不早了,我需先行回都堂。”
送走韩知徐后,她独自一人立在门口,望着院中满园生机,独创而涕下。
一个泥水匠冒着细雨飞速从奔进大门,来到宋海意身边,小声回话:“宋主事,按您吩咐放在醉香楼的一片青衣袖口被人取走,那女子留下一句话,长东琴阁,佳人静候。”
宋海意颔首,挥手让工匠下去,独自回房换了身衣裳,朝着远处屋檐上方笑道:“阿简,下来吧,随我一共找韩二姐姐散散心。”
屋檐之上的赵行简飞身而来,抱间环胸,有些警惕:“你想将我甩开,去找那支箭的主人对不对?”
“怎么今日变得聪明许多?”她有些无奈望着这呆头呆脑的赵行简。
“小宋兄弟,你为什么想背叛大人?”
“从未在同一阵营当中,又何谈背叛二字?”她有些冷笑反问,眼底已然是冰霜四起。
“可是大人喜欢你。”不知内情的赵行简不明白为什么一同破案的宋海意会进入别人的阵营,一时冲动说出来大人的心意。
倒是让宋海意措手不及,不知如何回答,脸上也是浮起粉色红晕,似要缓解尴尬,立马拽着赵行简往韩府而去。
大安帝都乃顺安城,顺安城中一王四家,分别是平康王、国舅萧家、丞相江家、太傅王家以及户部尚书韩家。萧江两家,世代联姻,辅佐帝王,太傅王家教导历代太子,促其成王,唯有韩家是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