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和十九年,秋。
宫人俯首碎步,手中提灯摇曳,于这阴晦之天将将缀了几分微明。
展柔跟着宫人行至殿前便有内侍引了她入殿中。
那人一袭常服立于阶下,她俯首而拜。
“一年前朕说过,普贤院的大门为你敞开,一年之后能否立得住脚,全凭你自己的本事。如今看来,你也算不负展氏的声名。”
熙和帝垂首看向那跪拜于身前的女子,扬手道:“起来说话。”
“谢陛下。”
“朕曾在这里问过你一个问题,那时朕说给你一年时间,想清楚了再给朕答复,如今期限已至,你可有答案了?”
彼时,那人正坐于此殿案前,问她:“朕自登基,文治武功皆得展氏辅佐,最终展氏却亡于朕手,你可怀怨怼之心?”
此时,那人正立于此殿身前,将那问题重抛,不过一般光景重现,只是今时心情却已不似当时。
她施礼缓声而答:“回禀陛下,于情,至亲皆亡,若无所怨恨,便是有负生养教诲之恩。于理,良善枉死,若无所怨恨,便是有违民女所学之道。但于陛下而言,保北境,保天下,是为情理。因此,民女虽有所怨,有所恨,却不会执著于此。这是阿爹所愿,也是民女所愿。”
“你说的倒是直白,就不怕朕杀了你?”
“民女微末之身,死不足惜。只是陛下您在为民女开了普贤院的大门时便予了民女一条生路,陛下您需要民女,就像民女需要陛下您予的这条生路一般。”
“朕记得当日考评,你说想入御史台?”
“是。”
熙和帝扬首而笑,转身步上台阶坐于案前:“既如此,朕便允了你。只是你自当明白,这条路既然是朕给你的,或是柳暗花明,或是山穷水尽,皆决于朕。”
“民女叩谢圣恩。”
熙和帝向殿后回首道:“祝卿,在后面躲了这许久,也该出来了吧。”
展柔垂首而立,只听得一人缓步行至身前。
“爱卿识人之道,朕甚觉不及啊。”
“陛下说笑了,老臣不过举荐而已,贤才庸质,惟上决断耳。”
“罢了罢了,你师徒二人既想到了一处,日后便叫她跟着你,想来不多时日,资质定能更上一层。”
自揽月轩出来后,展柔才向祝缜海施礼道:“学生谢过先生。”
祝缜海将展柔扶起,笑道:“咱们边走边说。”
展柔点头应了,只跟在祝缜海身侧向宫门处行。
“你既唤我这一声‘先生’,便无这‘言谢’之说。何况于这一期普贤院诸生中,你的资质再无人能比,我向陛下举荐你至御史台也不过是尽你之才。”
转眼之间,二人便将行至连廊尽处,祝缜海停步回身向展柔道:“说起来,我也算展相半个学生,这世间的缘份啊……”
祝缜海叹着,转而眉间微微一凝。
“说句僭越之言,我大盛外边看着无坚不摧,可细究内里,后继良才之匮,朝局势力之纷,皆为致祸之端。你的性子像你祖父,也像你父亲,一般执著。但恰如陛下所言,你走的路取之陛下,自然也当于陛下用之。日后行事,你有你要守的道,只是切记,自保才能全心。”
“先生教诲,展柔定当谨记。”
“好了,时候不早了,有人还在等你。”
祝缜海说着便转眼向宫门处望去,展柔亦回身而望,一眼便看见那一袭清冽的水色。那人见他二人向自己望来,便遥遥朝祝缜海躬身一拜。
“这一年你避而不见,今日听说你进宫面圣,便巴巴地随了我来,在这儿守了许多时候。今后你二人既为同僚,岂有不见之理,快去吧,别叫他白等了。”
“是。”
***
今秋第一场雨将落未落时,他跟在她身后,步于萧萧瑟瑟间。
今日是自一年前乌水别后,他第一次见她。
不再是腊月寒夜里那双清澈眸子。
不再是淡月梨白前的那一抹薄红。
不再是细软和风中的盈盈眉眼。
不再是院堂前与他相对的单薄身影。
不再是乌水河畔问他善何在,正何在,清何在,义何在的朦胧背影。
她立于他面前,眼眸依旧清澈,却更添几分坚忍。
一年前的那场雨停后,他望着她离开的方向良久,他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他究竟守住了什么,却无法给自己答案。后来,他请旨解了宣武卫指挥使一职调往御史台。那时桓潜已致仕,更兼身为御史大夫的祝缜海也有退隐之意,年轻一辈的官员里他可算翘楚,几番权衡过后熙和帝便允了他。
这一年里,他每每往普贤院去寻她,便是一日的等待,及至这春夏秋冬一轮过,终是未能得见她一面。如今总算等得她从那方院中踏出,他又怎能将这机会放过。
待到身前人于那已撤了匾额的学堂门前停下时,雨才纷纷坠了地。
他与她立于檐下,看堂前那一株落尽琼白后的残枝于风间摇摇。
“一场秋雨一场凉,再过些时候就要入冬了。”
她伸出手依旧如那日一般去接落雨。
“这株梨花今年开得极好。”
一树残枝将背后的晦暗苍穹分割的清楚,映在他眸间更多几分寂寥。
“你常来此处么?”
“嗯。”他点点头,风拂得残枝簌簌,连同他语声间游弋的叹息融入雨中。他垂眼望着那阶上溅起的雨珠低语,“只愿你仍是曾经那个你,只愿那一生好光景不是一场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