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通”一声,萧岁怡跪在了奉天殿冰冷金砖上,朝堂文武百官如炬目光下。
萧岁怡缓缓取下自己所佩戴头胄,搁置于地上。
抬头,是高祖皇帝银钩铁画,御笔亲书的“堂皇正大”匾额。再往下,对视上高坐于明堂,梁朝皇帝威严端凝的眼神。
不待梁皇发话,御史台左侍御史张德宗已然出列。
“陛下——”张德宗跪下重重磕头,大有血溅朝堂,朱云折槛之意,“未赐虎符而擅发兵,厥罪乏兴。臣,乃劾,文宁长公主擅发边兵,惊惑吏人,二千石不待符信而辄承景檄,现下边关战事告急,更应肃整军风,上下从法,按我朝律法,文宁长公主当伏显诛!”
此言一出,朝野皆震。
既惊长公主未持虎符私自出兵,犯下大罪。又惊御史张德宗的冒死进谏,直言不讳,要处死当朝长公主。
谏议大夫鲁信恒持反对意见,“陛下,文宁长公主乃先皇幼女,陛下亲妹;公主金枝玉叶,怎能受此极刑,岂非让天下臣民百姓寒心啊陛下!”
张德宗义正言辞,斩钉截铁道:“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①。正因公主乃天家之女,才更应该秉公执法!”
“陛下,有生法,有守法,有法于法。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陛下万万不可只念及兄妹之情,而亡国之法度啊!②”
整个朝堂争论不休,唇枪舌剑,像一锅热辣辣的油倾水而下,沸反盈天。
“停。”
梁皇神色莫测,看不出喜怒。扫视一眼下面神色各异的众臣子,视线落在一人身上。
“时大人,你如何看。”
时付一直在后方装缩头乌龟,听到皇帝突然点自己,不由背脊一凉。
他揣摩不定圣意,硬着头皮开口道:“陛下。古圣君皆重人治,轻法治;重人情,轻法律。王法本乎人情,公主私自带兵,固然有错,却也急陛下之所急,急百姓之所急,情为本,法为后,陛下理应从轻发落。”
“够了。“梁皇制止了群臣的争论,他得到想要的答案,便不想再继续听下去了。
他看着萧岁怡,声音没有丝毫波澜。
“文宁,你可知罪?”
萧岁怡背脊笔直,目光□□,倔强地抿唇,一言不发。
梁皇抬手,疲惫地揉了揉眉心。
“众卿。先皇晏驾,吾为长兄,自不教之过属吾。吾为君,群僚所言,皆吾过也。余一人有罪,不及幼妹也。”
众臣皆惶恐而拜。
“然,吾敬天命,属当安育,虽欲怜之,实畏上灵。岂敢以不器女,以乱天下?传吾旨,文宁长公主褫夺封号,削皇籍,贬为庶人。不入宗室,不入皇陵。囚于太庙,无诏不得出。”
众臣三呼万岁,朝会退散,纷纷离去。
未几,萧岁怡被梁皇身边的总管太监柏五德领至太庙后寝殿堂,柏五德在门口停下脚步。
“殿下,陛下就在里面等您。”
太庙后寝殿堂的皇祠,供奉着萧氏皇族十四位皇帝祖先的神位。
梁皇就在萧氏祖宗的神位前,负手背身而立,他的背影如即将融化的一座冰山般高大,又岌岌可危。
“岁怡,你过来。”梁皇转过身,不再唤她的封号,只是像小时候那般,唤了她的闺名。
萧岁怡双膝跪行至他身边,早已不复在早朝时,目中无人的骄横模样,她哽咽道:“皇兄,岁怡知错,求你你不要赶我走。我是父皇的女儿,是皇兄你的妹妹。”
“二哥哥、三姐姐和四姐姐都已殉国,岁怡,岁怡也只是想像他们一样,保家卫国而已!”
梁皇亦是十分伤感,仰天长叹。
“自高祖斩蛇起义,建立梁朝,至今二百余年。传位至吾,边关寸寸陷落,战事未平又起。百姓饥寒交迫,国家财匮力绌,萧梁江山摇摇欲坠。连吾的皇弟皇妹都战死沙场,是吾无能,是吾无能啊。”
“岁怡,你铸下大错。从今往后,不再是萧氏子孙了,天下之大,自有你容身之地。你速速离去吧。”
“皇兄,你果真如此无情,不顾兄妹之情了吗…”萧岁怡抓住梁皇明黄色龙袍衣袖一角,如同最后一根稻草,不断恳求着他的宽宥。
梁皇挥挥手,无情地将衣袖扯出来了。
萧岁怡如同被抽干了全身力气,无力地跌坐在地上。
兄妹二人久久沉默,相顾无言。金黄色的阳光透过窗户,将地面划分成了壁垒分明的光暗两处。她沐浴在阳光里,皇兄站在阴影中。
伴随时间的一点一点流逝,萧岁怡的心也慢慢凉下来;她清楚地知道,不会再有回头的余地了。
她擦干眼泪,郑重地向梁皇三稽首。
“陛下,臣妹犯下大错,自知无言面对君上。此为一拜。”
“岁怡孩失其怙,幼丧所亲;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兄长蒙以养正,谆谆教诲。岁怡有负兄长养育教诲之恩,此为二拜。”
“兄长恩重泰山,岁怡无以为报,只盼来世报效万一。岁怡去后,也望兄长强食自爱,善自珍重。此为三拜。”
语毕,萧岁怡站起身,摇摇晃晃地走出了皇祠。
她看不见身后,梁皇帝悲拗哀切的眼。
此后经年,兄妹二人,便再未相见了。
梁皇想起,曾经对彼时尚且还年幼的妹妹说过的话。
“文宁,宁做天上翱翔的鹰,不做金丝笼中乞食的鸟。皇宫四四方方的天,不是你的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