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行天并不知晓女子身份,若是知道一定会大吃一惊,她是王真人的女儿,王真人是过了天劫不登仙的人物,自封于人间,不然就会奔溃,大衍数五十,遁去其一,自然不会允许超出平衡太高的人长期存在,这也是历史上无数接近神的文明一夜凋零的原因,不需要太大的力量,自然本身就会将它打下平衡,反倒是老和尚戒嗔一直停在渡劫边缘打转,天天对外宣称闭关修炼,但大家都怀疑他是在闭关压境。
不过怕到也未必怕,他的修为也并不能完全使用,甚至元神都封了大半。
原因大概就是想死,他天天降低境界,就为了寻死,但总是死不了。
不过这次他算到了自己死劫,人劫将至,这死劫大概就在人劫之中,他如果选择放弃这段缘分,自然有办法避开,可惜这与他心性不符,心性是选择道的基础,如今他已几近成道,千年一劫,若是与道偏离,自然要跌境,但这不是他担心的事,他只是觉得心意不顺,他又不是儒释两家的弟子。
难怪他算到刺杀二皇子乃大凶之兆,算了好几遍,都是一样,搞得他有些好奇,而在见到陆离后的某刻突然明白了,就是她,很多时候道无法传,见到了就明白了,这也是他师父从来不让他去看那些乱七八糟秘籍的原因,不是什么法门都能学,有的法门与他的道统修行思路皆然相反,修行反而有害,每次捡到秘籍都得先给师父看看,很多时候师父不会说很多,他问什么时候我就到了成丹的时候,师父剔了剔牙,翻着一本密宗的欢喜佛的双修功法随口道:“到时候你自己就知道了。”故而传道授业需要师父,这也是散修的劣势,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很容易走火入魔,大部分散修还是会挂靠在某个松散的联盟里,拜那些大教出来的长老为师。
见到就知道了,他第一次觉得这句话晦气,虽然一直求死,但真正算到死劫,反而有些惆怅了,唉,是不是多借点钱比较好?
他也考虑过续命之法,不过他本身就是要死的,谁来付出代价?
一命换一命,这是规矩,兵解重生,那估计都错过这位了,不过好在元神不死,除了投胎重生,还有一些法子可以活,不过被封神位就算了,他修仙不修神,只能看缘分,任何死劫都有一线生机,哪怕没抓住,应该也能借助一两种法子可以活,只是觉得有点烦恼,当了这么多年单身狗,好容易要脱单了,还是要死了,亏大了。
他突然想,当个地仙也不错,反正若是真能夫妻双双把家还,倒也蛮好的。
他生性洒脱,不会纠结于结果,大不了一死,再投胎重修好了,躺在树枝上喝了一壶酒,月光下,他的皮肤之下一道道银光从咽喉一路向下,运行周天,难得的,他又开始努力修行了,他隐约觉得自己不想死了。
二皇子此时有些头痛,军中来了一位拿着陛下手笺的新兵,但他看得出来那是个女人,他又不瞎,只好给她单独安排了一处营房,此次陆家派来的人,居然有点儿憨憨的,让他觉得离奇,她似乎没有眼线的自我修养。
二皇子昔日见到幼薇,一刹那心领神会,心中似乎有一团漂浮的迷雾顿时拨开,他心中只明白一件事,这就是他的妻子,唯一一个,他知道这会非常艰难,他不是没遇到更优秀的女生,但他最多觉得很优秀,但不过是个人,但是这个姑娘不同,似乎有种奇特的感觉,他们虽然性格不同,却相谈甚欢,他甚至觉得如果早一步认识的是她,也许…..他的思想就此打住,自此将陆离调离亲兵营,送去最安全的伙头军做事了。
峡谷的营房已经修建完毕,一改过去的风格,采用一长列岗哨的建造,互相之间距离很短,并派骑兵、步兵交替巡守,岗哨建造成封闭的塔楼形式,用泥土浇筑,可以防火,同时在内部有梯子直通塔顶,周围有墙壁掩护。
安排好峡谷驻守,命令守将在附近的草庙村,驻马村招兵。
而西北方的镇西村虽然被大漠占领,但其守军大部是大庆人,毕竟大漠在丞相的交易下,快速的拿下大庆西北大片柳东庭认为是拖累的地盘,人手自然不够。
也是大家都不知晓柳东庭的计划,不然他应该马上就是无头宰相了。
他的想法并不复杂,大庆要威压四海,不是靠别的,而是靠军力民力,而大庆西北太过辽阔,又是重要的战略缓冲地带,虽然在外地入侵时可以将其拖在此地,但同时也在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不如从放弃大块贫瘠无用的地盘,将军力收缩,缓冲地带缩小了近2/3,但同时,也分散了大漠主力,大庆在西北的战力的确有很大增强,于此同时大力发展内政,等到机会合适,自然可以出兵塞西北。
但这种大胆的理念,完全不同于自古沿袭的传统,所以他不敢说,只敢做。
二皇子此时只想打到大漠深处,他命令诸位将士于镇西村外扎营,布置好防御工事,挖了三道壕沟。
没想到镇西村有人递来消息,说明他们其实都想回归大庆,他们已将守将耶律良才俘虏,来此献城。
二皇子接受了降书,嘉奖了他们,让他们先回去,明天接受城池,当信使离开后,他命令将士们加强戒备,晚上不止要关注大队突围,甚至一个人都不许放过。
这一夜果真没有一人懈怠,镇西村的确真心献城,二皇子接受了俘虏和城池,安抚百姓,并招募士兵。
此时镇西村附近的三个村落都听到了消息,打算前来攻打二皇子。
此时的太子党认为二皇子极短时间立下如此功绩,太过危险,加上皇上对二皇子的复杂心态。
丞相料定二皇子绝对不退,他暗通大户屯粮,命人秘密掘开南凉大堤,同时买通太后宫内的宦官总管,鼓励太后大办寿宴,皇上对太后一向百依百顺,自然应准。
很快户部、兵部便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