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没有规定的动作类型,选手们可以自行发挥想象,尝试前人没有展示过的新动作。
裁判评分方面,杆上技巧在难度和完成度两个常规的评分依据之外,特意提高了创意分的比重。
即使选手展示的动作十分简单,但只要足够有新意,也一样可以获得裁判的青睐,拿到不错的分数。
赛道设计方面,主办方可以自由决定道具杆的类型、长短、粗细、高度、倾斜度等等,随意组合出3-6杆的配置来供选手们挑战。
也就是说,每一场杆上技巧比赛的赛道都是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
这还不够,为了增加比赛难度,赛道配置的详细数据在赛前还会被列为绝对机密。
选手们只有在比赛当天才能首次看到赛道的具体模样,只有在热身时段才能短暂地上杆熟悉道具。
路线该怎样选择才比较合理、动作该怎样编排才足够新颖,这些问题选手必须在开赛前的短短几分钟内考虑和规划清楚。
对选手们来说,参加杆上技巧比赛就像开盲盒一样刺激,你永远猜不到主办方会给出一条怎样的赛道来。
这就格外考验选手的临场反应能力和心态,不仅要有高超的技术水平,还要有一颗机智灵活、富有创意的大脑。
因此,虽然杆上技巧的危险系数比空中技巧低得多,但练这个项目的人反而更少。
馆内响起哨声,示意选手们现在上场热身。
苏晓走出休息区,抬眸一扫,将赛道的全貌尽收眼底。
本次选拔赛共设置了三个道具杆,分别为普通直杆、Z型折杆和弧形翘杆。
它们均为三指宽的四棱方杆,倾斜角不大于30度,高度大概到腰腹位置。
配置非常基础和常见,苏晓在几秒间就敲定了一套完整的表演方案。
接着开始热身。
只见苏晓沿着坡道下滑加速,腰腹发力起跳,身子在空中微旋,双脚开列与肩同宽,侧身跃上普通直杆。
两只刀架底部的凹槽以垂直于道具杆的方向精准卡住杆体,在重力和加速度的作用中呲喇一下滑过杆面。
——正滑逆转90度上杆,侧身开列步呲杆,顺转90度下杆。
杆技中的顺逆转术语和空技大跳台部分相同,按照选手的惯用转体方向进行划分。
【好简单的动作,小姐姐热身的时候是一点也不上难度呀】
【梦回平花那场的全套玛丽哈哈哈】
【速滑1500米还直接放弃热身了呢,咱有实力就是任性!(狗头】
【哇哦,这是已经默认小姐姐能拿杆技第一了吗】
【那当然,她前面哪一次让我们失望过!】
【我现在算是明白了,以小姐姐的性格,敢报名全部项目,那是真的有十足的底气才干的事啊】
现场道具设置得太常规,苏晓完全没有压力,上场热身如上班打卡,草草走个形式就结束了,还抽空瞄了眼其他选手的表现。
这不看不要紧,一看直摇头。
男选手6个,女选手5个,一大片场地上就这么稀稀拉拉几个人,显得格外空旷。
见惯了隔壁平花速滑赛场的拥挤,眼前的对比显得极其惨烈。
人少也就罢了,实力还不行,最简单的侧身开列步呲杆都有人摇摇晃晃站不稳当。
说得难听点,去极限大国随便抓一个业余选手来都比他们做得好。
苏晓缓缓皱起眉。
她先前只知道国内极限轮滑发展相对滞后,但从空技和杆技的状况来看,她还是过于乐观了。
这可是汇集国内最高水平选手的国家队选拔赛啊,可别到最后只有她一个人入选了吧?
苏晓摸着下巴沉思。
身为一个还算有些话语权和影响力的极限选手,她能为杆技项目做点什么?
此刻的弹幕也在疯狂吐槽:
【人好少!(发出没见过世面的声音】
【本速滑迷同感,为了看小姐姐过来的,不得不说极限选手们的竞争压力是真的小啊】
【也没有啦,除了名额的限制,还有一条技术难度标准线呢,就算参赛人数少于招收名额,只要没过线,照样进不了国家队】
【那也比另外两个赛种要轻松吧(咬手帕),平花赛场那人山人海的阵仗看得我头皮发麻】
【啊啊啊我倒希望和你们换一换!要是国内极限能有那么多优秀选手齐聚一堂神仙打架,我做梦都会笑醒!】
【同意前面的,简直不能更同意了!知道极限迷有多心酸吗?想粉一个好点的国内选手死活找不到,只能被迫追外国选手的痛苦你们根本不懂!】
【国内极限真的太拉胯了,我现在唯一的指望就是小姐姐,等她拿下第一我就给她买代言!】
【呃……小姐姐好像还没有代言吧?】
【笑死,想给她花钱都找不到地儿花】
【咦,小姐姐在干什么?】
只见苏晓滑到场边,和主持人交流了几句,然后拿过话筒试音。
不光是弹幕,现场观众也被苏晓突然的举动搞得一头雾水。
苏晓面向观众席,举起话筒,清亮的声音传遍全场:
“平花速滑的姐妹兄弟们,抢不到国家队名额的话,不如来试试极限轮滑吧。”
“它看上去很可怕,其实不难的,而且这边竞争压力小,资源充足,练好了一样可以为国争光。”
“核心力量不错、不怕晕的可以尝试空中技巧,技术细腻的可以考虑杆上技巧,体力优越的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