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觉得在七系太清闲,闲得我都不好意思。倘若有突破口,能为七系尽份力也好。
孟沛锡在楼下边招手边说话,貌似是等的人到了,几步便没了影踪。
此刻我才发现楚尽点的东西很美味,样式也丰富,比隔夜甜糕有滋味得多。
我原以为只是出来吃饭,吃完便回去,结果楚尽说要去北海。
我居然有点舍不得他走,明知他不会耽误太长时间,却觉得还没离开便先思念起来了。
我问何时回来,他说没准儿,兴许五日?
我没有思索地脱口道:“去趟北海需要五日吗?”
楚尽静静看我,也不说话,过会儿又轻轻笑起来:“三日,我一定回来。”
既然如此,我也不小家子气,送别爱人之后回七系找赵柘去了。
赵柘说大伙都在外面饲弄鹿,还想请我为它取名来着。我点头应下,拎要紧事先讲,便和他谈起孟沛锡。
我们来到办公室,赵柘翻出资料摊在桌面上,摊也摊不全面——厚厚的一大摞概括无数血泪,还有尖锐激烈的斗争。
因为孟沛锡好听戏,第一处便培养了三位角儿,前后有俩被他相中,在其身边获得不少情报,却被孟沛锡察觉问题出在内部,就把身边不信任的人全埋了。
“打草惊蛇呀。”赵柘痛心疾首地叹气:“现在汶煞门内部的‘底’接触不到核心,都处于静默状态,‘底’所归属的高层也不敢妄动。”
我阅读资料,再听赵柘叙述,了解到追随孟沛锡的三元老,四人堪称汶煞门的顶梁柱。
除他们四个,汶煞门基本都是乌合之众。
楚尽也是这意思,要杀一起杀,剩下的撑不起汶煞门。
我看三元老之一张丰五贪财好酒爱逛窑子,相比之下容易切入,遂向赵柘打听:“张丰五平常去酒楼吗?”
赵柘回答:“他开了家酒楼,日常吃喝都在里头,叫琼润楼。”
他随之讲起孟沛锡的创业奋斗史,包括他和张丰五拿命拼下的冀门半壁江山。
孟沛锡家境贫困,父母早年做小生意糊口,成天起早贪黑。
由于没钱供他念书,又实在不放心孩子,两口子就把他跟货一起装在独轮小推车上拉到摊位同时兼顾。
别人上学他捋货,别人放学他捋账。
或许儿时经受过没钱的窘迫,孟沛锡对金钱格外敏感重视,十多岁便离家闯荡去了。
他小偷小摸过一阵子,此外还包括各种上不了台面的生存技巧,也无视“街头规矩”做过小买卖,亦因此得罪过不少区域的地头蛇。
他没少被收拾,断胳膊断腿都是家常便饭,出去一趟罕有不挂彩的——轻则打的满脸血,重则好悬上地府报到去了。
那些人是一伙伙不同的小群体,面对孟沛锡这种光脚不怕穿鞋的人,一边担心真闹出人命,一边又得强撑颜面不能掉份儿,十之八九都对着半只脚踏上黄泉路的孟沛锡啐过一句:“草!真他妈是个不要命的!”
但孟沛锡自认是“道上”的人,对此等“江湖恩怨”的解决方式不以为意——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这股韧劲儿倒叫他渐渐“被打”出了名堂,让许多人折服于他的皮厚命大,也叫“孟家军”的队伍逐渐扩大。
用孟沛锡自己的话说:“曾经让我磕头装孙子的人现在都对我改口叫爷爷了。”
他能吃苦是一方面,关键是此人特别会笼络人心、会掌握兄弟之间的火候、会拿捏工作中的度,并且无论赏罚还是放权,他都分配得恰到好处。
尤其是游说拉拢跟他处境相似之人,基本概括出三大要素——没背景,没学历,没积蓄。
他有一套自己的识人术,总能在工地眼巴巴等活儿、在街头巷尾打架斗殴的闲散人员里一眼叨中“做实事儿的人”,再给他们纳入麾下,打造成趁手的一把把好刀。
在中陆那个年代,这类“温饱没定数”的人不多不少,各个都想发财。
“谁不想有钱啊?可这群人强烈的野心非普通人所能及。”赵柘平静地说:“常年吃不饱的人,和最起码能填饱肚子的人,对待食物是完全不同的态度。”
但凡听说有能赚钱的路子,这些人就像饥肠辘辘的猛兽一般争先恐后地扑上去,冒着绿光的眼睛兹是看见肉,甭管大小肥瘦,都期盼能吞进自己的肚子。
他们大都单打独斗,初期雇不起人,顶多有几个兄弟姐妹帮衬,能力委实有限。
而“孟家军”在孟沛锡多年的经营之下已然人多势众,赶上“批发”最鼎盛的风口,几位主力带着喽啰跑到外地进货运输,孟沛锡也再次拿出“不要命”的架势疯狂地占据了市场的半条街。
他们选的地段好,货品质量高、价位低,种类繁多不说,版式还新鲜。
并且孟沛锡太会围拢顾客和自家伙计——顾客人拉人,伙计卖命干,一水儿认准孟沛锡,生意自然兴隆。
在市场爆满的那些年,大批的钞票不知惯坏了多少人的脾气。
有的客人多问几句,服务员嫌“事儿厚”的眼光就藏不住了;客人再砍砍价,老板一声“爱买不买”当即吼出来。
有的顾客转头就走,也有的会呛回去:“你做生意咋这样呢?”
那边说一句,这边有十句等着,临末总少不了最经典的:“你看谁家好上谁家去!”
货一撒,钱到手,剩下的爱谁谁全不管了。
孟沛锡不一样,他家是要换给换、要退给退,脸上连一点不耐烦的气儿都没有,接着还说:“来新货肯定第一时间联系你!”
人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