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预言这个小孩一定会出家,也一定会成就无上觉道。净饭王为了避免这件事情发生,他就盖了宫殿,而且给释迦太子纳妻。
纳妻的过程有两种情况:第一个,比武,“游于后园,讲武试艺。”这个比武我们解释一下,净饭王为这个太子纳妻,他是找到邻国输檀王的大臣叫执杖,这个执杖的女儿叫耶输陀罗,容貌端庄,具足德行,但是这个耶输陀罗,同时有八国的国王都来提亲。执杖的国家是个小国家,他不敢得罪其他人,恐怕产生纠纷,所以只好要求公开比武,以公平的方式看谁能够得胜,就把女儿嫁给他。这比武的方式就是挂一个圆盘,看你射箭能射多远。一般的王子都射到二十里,提婆达多射了四十里,孙陀罗难陀射了六十里,佛陀射了一百里。佛陀得胜了,在比武当中他就娶了耶输陀罗。
娶了耶输陀罗以后,他的生活是什么情况呢?“现处宫中,色味之间。”佛陀在四种宫殿当然过着安逸快乐的生活。当然这个地方说明:佛法不离开世间法,他必须要经过,才能够觉悟。所以这个纳妻相,八相成道当中一定要有的。从人生的快乐当中体验它的过失,佛陀必须以身作则,来证明他的法是正确的。
我们看第五个,出家相。
我们先看看他的出家的过程,再谈谈佛陀出家以后的修学情况。先看他的过程,过程当中有三段。
先看佛陀出家的因缘,他为什么出家呢?“见老病死,悟世非常,弃国财位,入山学道。”佛陀纳妻以后,正如经典上说的,他可以说是“现处宫中,色味之间”,享受世间的快乐。但是有一天佛陀出外去旅游,因为佛陀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宫中,有一天他想去外面走一走,就带了侍从,打开了城门,到外面去,就跟老百姓接触了。结果他看到老百姓的情况跟宫中不一样。
他见到四种情况,对他产生很大的启示。
第一个,他看到了老人,“容貌憔悴,行动缓慢。”人,饶汝千般快乐,你也是会老的,精神体力会衰弱的。所以你要慢慢慢慢精神体力衰老的时候,容貌变得憔悴了,行动也变得缓慢了,这个是第一个。
第二个,他看到病人,“举身颤抖,喘气呻吟。”人,你再怎么快乐,你一定会生病,有病痛。病痛折磨的时候,你是一点办法都没有,全身颤抖,求生不能,求死不得。
第三个,死人,“世人抬举,号哭送之。”大家哭哭啼啼,送死人的尸体。
释迦太子看到了老人、病人、死人以后,他又看到了第四种人——出家人,“威仪具足,身心寂静。”
所以他就做出了比较,就说,我有两个选择:第一个,我继续享受我的快乐,但是在快乐当中,我必须要付出轮回的代价。因为我们在快乐当中,一定会产生爱取。娑婆世界的快乐是充满了陷阱,它一定把你吸进去,你跑不掉的。所以释迦牟尼佛说,假设我现在享受快乐,我就要生生世世受老病死的折磨,这是第一个选择;第二个,假使我能够体验到无常的道理,赶紧跳出来,我可以追求一个没有过失的快乐,虽然我要经过短暂痛苦的修学,但是我能够换取一种永恒的安乐,所谓的功德庄严。所以他就体验到人生的快乐是无常败坏的,它只是一时的快乐,而且这个一时的快乐却深藏了老病死的祸患。
他作出了什么重大的选择呢?“弃国财位,入山学道。”放弃了一时的快乐,他希望追求永恒的安乐。这个是释迦牟尼佛看到老病死以后做出的选择。
那么他是怎么出家的呢?“服乘白马”,其实释迦牟尼佛出家是偷跑出家的,利用晚上的时候带着侍从骑着白马,穿着宝冠璎珞,就出家了。出家以后,他把宝冠璎珞脱掉,让侍从带回去,这是他出家的因缘,骑着白马利用晚上的时候出家。
出家以后,“舍珍妙衣”,舍掉这种珍贵的衣服,穿上坏色衣,“剃除须发,端坐树下,勤苦六年,行如所应。”这个“行如所应”就是做印度修行人所应该做的事情。“行如所应”我们解释一下。
佛陀的出家,根据记载是十九岁出家、三十岁成道,所以他出家修了十一年的时间。十一年做什么事呢?他做了两件事情:第一个,他先参访五年,到处去参访。诸位要知道,印度当时是一个文化非常高的国家,我们所说的九十六种外道,其实就是九十六种哲学家修行人。
他参访的修行者主要分成两类:一个是苦行外道,修苦行的;一个是冥想外道。
苦行外道的概念就是说,人生的痛苦来自于业力——这个说对了——你想要赶快把痛苦结束掉,就要让生命痛苦。比方说睡在有刺的树枝上,比方说整天泡在水里面。他们认为让色身痛苦能够消业障,这个是错误的。痛苦跟你的思想有关系的,这个色身是无辜的,所以这个苦行外道是向外攀缘。
第二个,是冥想外道,修禅定让自己无想。诸位要知道,你什么都不想,一时不起烦恼,但是你问题没有解决,如石压草。佛法是要转识成智,你要出现光明来对治黑暗,不是把它压住而已。外道他也看得出来,经常打妄想会创造烦恼,所以就干脆不打妄想,产生禅定。
这两种修行,一个是苦行,一个是禅定,当然对佛陀有一些帮助,有助道,但是都不是成道的因缘。我们待会说到成道的因缘,是要“得微妙法,成最正觉”,是要有智慧的。但是当时没有佛出世,所以释迦牟尼佛也只能够透过这种苦行跟禅定,来做一些基础工作,这个是佛陀出家的情况。
这一部分会有一些差别的,有些记载是十九岁,这没关系,因为每一个根据不一样,我们是根据大藏经。我们知道,印度是最不重视历史的一个国家,那时也没有文字,佛陀在世,如是我闻嘛,都是口耳相传,可能会有一些落差。但没关系,不影响这个道理就可以了。所以我们很多的数据,可能会有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