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女生耽美>佛法修学概要> 第27章 第24集《佛法修学概要》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7章 第24集《佛法修学概要》(2 / 5)

很强烈的生死业力,这个对往生是很大的障碍。第二个,障道,障碍出离之道。这个待会儿我们会再说明。

你能够持戒清净,它的功德从近处来说,得生人天;从远处来说,乃至于往生净土,乃至于成就佛道。它的余报有三个:第一个人天敬重。在律上说,鬼神特别尊重这些持不淫欲戒的,这种修梵行的。

律上举了很多例子。说有些女众,她年轻时失去了丈夫,成了寡妇,她坚持守住贞节,那这个房子有闹鬼,她一去那个地方,她跟鬼说:“仁者!你要出去,你不应该住在这里。”她讲一句话,那个鬼就离开了。因为什么?他尊重她持不淫欲戒。所以这个不淫欲戒,受到人天鬼神的敬重,在律上有强调这一点。

第二个,染欲微劣。我们没有这样的行动,慢慢慢慢染污的欲望烦恼淡薄了,当然生死业力也比较轻了,所以堪修圣道,很容易修学出离之道。这一点我们解释一下。在《楞严经》上讲得很清楚,杀盗淫妄有四种清净明诲,这四种清净明诲,它牵涉到两个重点:第一个,业力的问题;第二个,心态的问题。如果杀盗淫妄你是偶一为之,你就做一次或者两次、三次,在三次以内,叫偶一为之了,你犯了以后马上忏悔,那这个问题不大,顶多也就是业力的问题,你就在心中创造一个业力。因为你不再造作这个业力了,慢慢慢慢忏悔,也就会变成不增长业,至少不障碍你往生。

但如果你经常数数现行,这个造业——杀盗淫妄,最可怕是什么?就是无惭无愧,最麻烦,这个火一直烧,烧到已经不是业力,它怎么样?破坏善根,这糟糕啦!《楞严经》它所害怕的就是在这里。你本来是在造业,造业顶多是痛苦,但是佛教徒最怕的不是痛苦,就是说,你破坏我的善根,那糟了!你的善根还在,你只是造了罪业,你还有希望,因为你心中有善根,还可以去教导你,你还可以产生生命的反转。

所以临终往生的人,他带业往生,不能破坏善根。他造了杀盗淫妄的罪业,一定要忏悔。你不能放纵这个业力。已经侵蚀到你的根,到骨头去了,那就糟糕了。

什么叫破坏善根呢?以杀生来说。你杀生,杀完了以后,你赶紧忏悔,就算你没有忏干净,你有惭有愧,顶多就是多病。但是你身体生病,起码你还可以修学佛法,还是走在菩提道上。

但是,你这个杀生一直造,造到最后的时候,你已经不是走到菩提道了,而是走到鬼神道了,你如果是无惭无愧地造业,那是变罗剎鬼。你很努力地做义工,很努力地做施舍,所有的善业是使你变成鬼王,你的生命已经是本质上的改变了,这糟糕啦,杀生变成去鬼道。

所以很多所谓英雄好汉,革命烈士,他这个杀业造得无惭无愧。但是杀生没有理由——你不要说什么维持正义,那个都是废话,杀生不能有理由。当然也有例外,例外是什么呢?杀生的例外就是恐怖攻击。你知道这个人他要发动一个恐怖的攻击,要杀很多人,那律上说,杀广大的人数,而且你知道用任何方式跟他沟通,他完全听不进去,而且时间紧迫,菩萨做如是思惟:我必须牺牲我的戒体把他给杀了,救广大的人。这个时候,菩萨的善根没有破坏,而且多诸功德,这个是例外。这个人他已经起颠倒了,你跟他说什么都没有用,他要启动炸弹了,你赶紧把他杀了,这个是杀戒的开缘。除此之外,都不可以!在律上说,乃至于有杀害父母的不共戴天之仇都不能犯杀戒,因为他们过去有他们的业报。

这个淫戒的问题在哪里呢?尤其是求生净土要注意了,它是障碍出离的。其实杀生所障碍的善根,是偏重在大悲,理论上对净土的往生来说,它的障道还没有像邪淫那么严重。因为净土宗它称感应道交,大悲心还不是重点,出离心才是重点。那么你造了邪淫以后,有什么问题?当然你有一个罪业了,那如果你继续造下去,无惭无愧,那糟糕了!你的出离的善根破坏掉了,变成魔道。

在《楞严经》上说,魔道——你心中贪恋生死,临终时你就发觉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力量,一个绳子把你绑住,你这个脚根本走不开,就是你那个邪淫的业造得太重了,已经侵损到你的善根了,这就危险了。

所以这个业,你即便造了都有办法忏悔,只要你发现得早。我们一个净土宗的人,绝对不能让罪业侵损到你的善根。在侵损到善根之前,你赶紧把它忏掉,让它变成不增长业,让它沉淀下来带业往生。

所以学戒的好处就是说,你发现你有问题了赶紧处理。它本来是表皮的这个肉受伤,一个外伤而已,侵损到业力,折损你的福报而已。以邪淫来说,它折损的福报就是:你本来有功名,本来可以有很大的高官,但你犯了邪淫,这个高官功名没有了,如此而已。但是,如果你一直造一直造,造到最后,你菩提的善根里面那个出离心破坏了,变成贪恋娑婆了。那这个损失就很难去算了,它已经伤到你的骨头了,伤到根了。

所以这个地方要注意,这就是邪淫为什么会障道。就是说,如果你这个是无惭无愧的话,那就伤到深层的善根;如果有惭有愧,它顶多也就是一个罪业,透过忏悔,这个罪业是可以不起现行的。

庚四、不妄语戒分五:辛一、解释名义;辛二、具缘成犯;辛三、犯戒轻重;辛四、开缘情况;辛五、持犯得失

我们看庚四的不妄语戒。前面的杀盗淫,是一个身业的过失,这个地方讲到的是口业的过失

辛一、解释名义

我们先把妄语的基本定义念一遍。请合掌。

心口相违,言不称实,欺诳他人,名为妄语。

妄语的基本定义有两个:第一个,心口相违;第二个,言不称实。当然最重要就是欺诳他人。心口相违就是你心中所想的,跟口中所说的是违背的。也就是说,你所说的言词,跟实际情况是不合的。这是第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