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约外境。第二个,约内心。你有欺诳他人之心,这个是妄语。不过这个地方,佛陀在制戒时,偏重在欺诳心。因为有时候我们讲出的话虽然跟实际不符,但我们不一定有欺诳心,可能我们智慧判断错误。
在律上,佛陀举一个例子。佛在世,毗舍离国发生了旱灾,好几天都没有下雨,这个是很严重了。古代的农业社会没有下雨,农作物都没办法活了。所以外道找他们的师父,佛弟子也找自己的师父,来问问看什么时候可以下雨。
这时目犍连尊者,刚好在毗舍离国游化。佛弟子就问目犍连尊者(目犍连尊者是神通第一)说:我们应该要等到什么时候,才可以下雨呢?我们要早做准备呀。目犍连尊者入定观察后说:七天后就会下雨。大家就想,七天也不久,就等吧。到了第七天还是没有下雨。这时佛弟子就讥嫌了,说目犍连尊者打妄语。比丘去托钵的时候就听到了,回来就把这件事如是如是地禀告佛陀。佛陀就把目犍连尊者请来说:“你是不是跟居士说七天后下雨?”目犍连尊者说:“是的。”佛陀问尊者说:“你是用什么心情说的呢?”目犍连尊者说:“我用正直的心说的。”佛陀说:“目犍连尊者没有打妄语。”为什么呢?佛陀就补充说明:“目犍连尊者入定的时候,他看到远方有一块云飞过来,根据它的速度,他合理地推断,这块云七天后可以飞到毗舍离国。但是中间出了插曲,阿修罗王看到云,把它拨走了,所以就变成他讲错了。”
这个地方就看得出,佛陀跟阿罗汉的神通有所不同。诸位要知道,如果是佛陀,要么不说话,佛陀只要讲七天后下雨,它一定下雨,没有任何例外。阿罗汉就不一定了,因为阿罗汉的神通不一样,这个我们到果证的时候会说明。阿罗汉因为他断的烦恼是有限的,神通力也是有限的。
这个地方说明什么事呢?就是,这个人他讲的话跟实际不符,你不可以就判他是妄语。他有时候是智慧不够,缺乏经验,或者这中间有变数了。所以妄语的关键,除了心口相违以外,关键在于“欺诳他人”,他有欺骗你的心情,这是业要成就的一个重点。
我们再看大妄语戒。这个地方讲出妄语的两个项目,先看大妄语。请合掌。
大妄语——若未证四果,妄言已证;未得四禅,妄言已得;未悟道,妄言已悟;及妄言天来、龙来、鬼神来等,过人之法,虚而不实,诳惑世人,名大妄语。
这个“大”指的是它的过失、它的罪业特别重,它影响的层次也特别广,叫作“大”。大妄语的情况,我们可以会归成两种:
第一个,妄谈个人的果证,这个是佛教徒的大忌。就是说,你在宣扬佛法时,你应该只有如法地宣说,如是我闻,如是我说,祖师怎么说我们怎么说,但是你不能牵涉到你个人的果证。因为不管有没有果证,我只要如法宣说,众生听得懂,每一个众生如法修学,就能够得到利益了。
所以佛陀在《楞严经》里面,在大乘经也是,严格禁止所有的弘法者妄谈自己的果证,乃至于你是真实地有果证也不能宣说。当然真实的果证不叫大妄语,这个只是扰乱佛教的秩序,这个罪比较轻。但是如果你是没有的而说有,那这个就列入大妄语了。
我们看看妄谈个人果证,有三种情况:
第一个,“未证四果,妄言已证。”这个是圣人初果、二果、三果、四果。
第二个,“未得四禅,妄言已得。”禅定也不可以,禅定还是凡夫。
第三个,乃至于未开悟,说你已开悟,因为这都是过人之法。
所以修行,你打一个佛七,一时的相应,你都不要讲出来,最好不要讲出来,最好是闭嘴。只要跟自己修行有关的,你最好闭嘴,对你绝对没有好处。
智者大师说,修行人稍有好境界你讲出来,你下次再打坐就没了,障道了。除非你这个境界——到底是真的是假的、是好是坏,你不是跟一般人说,是请教善知识来判断是非,你是跟你的上师说,可以。因为你要抉择是非,到底我修行出了什么差错?为什么出现这个境?这种情况可以。除此之外都不能讲,跟你修行有关的东西都不能讲。
人家来问你佛法,你就照佛法怎么说;你问我个人,我无可奉告,这个是我个人的事情。绝对不能妄谈自己的果证,这第一个。
第二个,宣谈感应神通。“妄言天来、龙来、鬼神来等”,这是大妄语的第二种情况。你没有谈你果证,但是你说在拜佛时、打坐时有天人来跟你顶礼,或者是龙来了、鬼神来了,乃至于你说在梦中释迦牟尼佛亲自跟你加持灌顶等等,这种都是过人之法,一般人做不到。宣谈感应神通,这第二种。这种情况是虚而不实,那你的目的干什么呢?“诳惑世人”,这就大妄语了。
这大妄语的罪是很重的,甚至于影响到佛教的兴衰,这个我们待会再说明。这个影响的层面很广,因为你扰乱了整个佛法的秩序,而且你对众生产生严重的误导。
在《楞严经》说这个大妄语,你去读读《楞严经》的四种清净明诲,你讲感应神通,讲个人果证,它认为这不是妄语而已,在《楞严经》,他是犯两条罪:妄语戒跟偷盗戒。
为什么讲感应神通是偷盗罪呢?《楞严经》上说,你盗取三宝。三宝的目的是建立大家一个正知正见,缘起的正见,如是因如是果,结果你这样一讲,三宝的功德都破坏了,他再也不相信三宝了,怎么如法修学,断恶修善,他根本不信这一套了,我怕啥?我做什么事情,我师父帮我加持一下就好了!你给他一个错误的知见,他再也不老实修行了,所以你等于是把他三宝的功德从他心中夺走了。他本来是一个如法的修行者,每天忏悔业障,积集资粮,结果你这么一宣说,把他的知见扰乱了。他本来心中还有法,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结果你这么一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