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打个比方:在他们修人天乘眼里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所以人乘主要以三皈五戒为主要的修行要义,通过三皈五戒的修行,能够运载众生越出三涂、生于人道,所以叫人乘;
天乘是以善业、四禅定、四空定为要义,它能够运载众生越出人道,生于天道,所以叫天乘。
b解脱道里的声闻乘、缘觉乘
声闻乘:是以四谛法门为主,它能够运载众生越出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至偏空涅槃成阿罗汉,所以叫声闻乘;
缘觉乘:是以十二因缘法门来修,它能够运载众生越出三界,至偏空涅槃成就僻支佛,所以叫它为缘觉乘。
因此解脱道的声闻乘、缘觉乘,它的主修是从假入空,离相来调伏妄想,它的目标是出世的涅槃,它是无相行。也就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它已离相。
c菩萨道,也就是菩萨乘
菩萨乘:以六度法门为主要教义,它能够运载众生总超三界及二乘之境,至大涅槃、至佛国,是名菩萨乘。
所以菩萨乘又从空出假,六度万行来借相修心,又回归到这种万行之中但它不会执着这些外相,它是无所住而生其心,所以它是一种中道实相行,不偏空不偏有,真空妙有,从一心中开出妙用,来上求下化,所以它的目标是圆成佛道,到这个时候它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但决对不会执着这种外相。
所以安乐道、解脱道、菩提道是五乘修学,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经历这样的修学次第,而达到一种究竟的解脱。这个是我们讲的通过进入理观来进入事修的五种法门: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每一乘它的主修是什么、它的目标是什么、它是有相的还是无相的还是中道实相的,通过过样的大体的描述,让我们知道五乘到底是要修什么、目标是什么。
三、
理观与事修的
次第
先有理观才有事修【先安住再调伏】——重要性。
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必须先要安住在一念心性,安住真如,然后才能来调伏罪业、调伏烦恼,来转识成智。
所以理观是非常重要的,在《楞严经》里讲了一个比喻:就是沙非饭本,就是你以沙来煮饭,随你怎么煮都不可能煮出饭来,那么佛果是不生不灭的,假如我以生灭心来为本修因的话,那么这个不可能达到不生不灭的佛果。
所以《楞严经》里说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事处。而我们通过智慧的观照,我们认识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我们就可以安住在我们不生不灭一念心性来修万行,这样就能以不生不灭的一心真如来历事练心,这样我们才能够达到究竟的佛果,所以我们一定要建立正确的理观,然后才能有事修,正如我们谈的它的次第和理观的重要性。
没有正确的理观、没有正确的发心、没有正知见,我们不可能来修学佛法,那么理观与事修我们该怎么来运用。这里面我们拎出来三点:
四、运用
1、理观引导事修【安住力、调伏力】——①安住真如【自性功德力】。
通过理观来引导事修,也就是通过我们的空正见、出离心、菩提心的建立来建立起我们的安住力、引导力。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里面谈三力的不可思议,就是自性功德力的不可思议、法力的不可思议、佛力的不可思议,他讲的自性功德力其实就是讲的我们要安住真如、乘性起修,也就是一一理性具足庄严,我们一念心性它本来是清净的,要在这个基础上来展开我们的万行,这个通过理观来引导我们的事修。
2、事修加强理观【调伏力(转化力)】——②佛号现前、③感应弥陀本愿。
就是通过让佛号的现前,与弥陀的本愿感应道交,通过法力、通过佛力的加持,来趋向于净土、来圆成佛道,回到我们那种不生不灭的本自具足、本自清净的那一念心。
3、理观事修不二【运用融通点】——一念心性【体与用】
只有在一念心性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建立理观事修不二的概念,在具体次第上有理观、有事修,要由理观引导事修,由事修来加强理观,但在一念心性上来说理观事修不二,是本自清净、本自具足。就像《证道歌》里面:“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那是无修而修,修而无修。所以我们通过对理观与事修的描述,从它的定义、内涵、次第、运用。我们就有一个修行的基本概念,就是先要建立起一个正确的理观,用正确的理观来指导我们的修行,当我们建立起这样的理观后,我们就可以进入到具体法门的操作。
第二部分:【别明】五乘的解脱法门
下面我们就开始分享别明五乘解脱法门的第一乘:人乘,人乘部分,我们今天主要讲两个内容,第一、讲一下三皈依;第二、讲五戒里面的不杀生。
一、三皈依
我们先看三皈依,三皈依我们从释名、内容、功益、修持四个方面来和大家交流。
(一)释名:什么叫三皈依?
1、何为皈依:以三宝为所归,所归以救护为义。
所以我们三皈依就是要皈依佛、法、僧三宝,投向佛法僧三宝。
2、为何皈依:因为我们在三界太久,已经靠自力无法解脱自己。
喻说:《业疏》云:如人获罪于王,投向他国,以求救护,彼王是言,汝求无畏以投我者,莫出我境,莫违我教,必当救护。
所以当我们在无地自居的时候,我们通过三宝的力量,让我们回归到本来面目之处,所以这个里面皈依有两个内涵。
3、两个内涵:第一个,莫出我境,对人的皈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