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年轻的女性志愿者刘畅在签字前犹豫了一下,问道:“张先生,我现在正在备孕,还没有怀孕,但是接受纳米机器人治疗会不会对将来生育有影响?”
张恒耐心地解释:“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目前的研究表明,纳米机器人在体内的存留时间较短,大部分会在几天内被代谢和清除。
但确实还缺乏长期的生殖安全性数据,为了最大程度规避风险,我们在排除标准中明确写明,妊娠或哺乳期妇女不适合参与本试验。
如果您近期有怀孕的计划,我建议您暂缓参与,您的安全和家庭是最重要的。”
刘畅听后若有所思,决定再与家人商议一下。
她对张恒表示感谢:“谢谢您的建议,张先生,我再仔细考虑一下,或许还是把生育放在第一位,不过我相信你们的技术,希望以后有机会还能参与类似的试验。”
张恒理解地点点头:“没关系,您的顾虑很合理,生育是一件大事,需要慎重考虑。
感谢您对我们技术的信任和支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够积累更多的安全性数据,让更多人从中获益。”
张恒与志愿者们逐一完成了知情同意的签署。
签署完知情同意书,张恒马不停蹄地投入到试验准备的最后阶段。
他与团队成员反复核对试验方案,检查设备仪器,确保药品的无菌配制和质量控制,组织与医院ICU的衔接和协调。
在试验正式启动前的会议上,张恒环视着团队的所有成员。
“各位,我们将在人类医学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我们肩负的,不仅仅是科学的使命,更是病患的希望和信任。
让我们以最严谨的态度、最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试验中去,以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纳米机器人将为心脏病患者带来新的曙光!”
团队成员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会后,张恒来到纳米机器人生产车间,与技术主管李磊对接。
李磊正在显微镜下仔细检查一批新合成的纳米机器人。
看到张恒进来,他抬起头,兴奋地说:“张先生,你来得正好。我们刚刚完成了最新一批纳米机器人的合成,它们的性能比之前更加优化了。
你看,我们在机器人表面修饰了一层仿生肽分子,可以进一步提高它们在血液环境中的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
张恒凑近显微镜,只见一片银灰色的“池塘”中,无数细小的颗粒在游动,宛如有生命一般。
他饶有兴致地问:“这种仿生肽分子是怎么起作用的?为什么可以提高机器人的适应性?”
李磊解释道:“仿生肽是一类模拟天然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人工合成分子,它们可以特异性地识别和结合机器人表面,形成一层保护性的分子外衣。
这层‘外衣’可以有效抑制机器人在血液中的凝集和吸附,减少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清除,从而延长机器人的体内循环时间和到达病灶部位的几率。
此外,这种仿生肽还可以赋予机器人一定的靶向性,引导它们富集在病变组织周围,总的来说,这项改进可以显著提高机器人的治疗效率和安全性。”
张恒颇为赞赏地点点头:“不错的创新!这正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让机器人在体内‘如鱼得水’,发挥最大效用,你们做了大量的优化工作,辛苦了。”
接下来,张恒又来到机器人控制实验室,与软件工程师王超讨论机器人的自主导航能力。
王超正在电脑上运行一个实时仿真程序,屏幕上,一群红色的小点正在蓝色的管道中穿梭,不时有绿色的障碍物出现。
“这是我们最新开发的生物力学感知算法。”
王超指着屏幕解释道:“它可以实时分析周围环境的流体力学特性,比如血流速度、压力梯度等参数,然后动态调整机器人的运动方向和速度。
使其能够主动避开障碍,顺利到达目标部位,这有点像给机器人装上了一个‘自动驾驶系统’。”
张恒饶有兴致地看着仿真画面:“很像微循环系统的缩影,这个算法的灵感来自于什么?你们是如何将生物学知识转化为计算机程序的?”
王超讲述起开发这个算法的过程:“我们首先系统研究了心血管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特性,并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
然后,我们提取其中的关键参数,如血管直径、分支角度、血流速度等,建立了一个简化的物理模型。
在此基础上,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的数学算法,用于描述纳米机器人在这种环境中的受力和运动规律。
我们将这些算法转化为计算机程序,并不断优化和调试,使其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生理环境中,实现稳健和高效的自主导航控制。”
张恒听得入神,连连点头:“这确实是一项非常复杂和精细的工作,需要多学科的交叉融合。
你们不仅要精通计算机和数学,还要对生理学和医学有深入的理解,真正做到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有了这套智能导航系统,机器人在体内的运动将更加精准和可控,再加上表面的仿生肽修饰,我对它们在人体试验中的表现充满信心!”
王超谦虚地笑笑:“我们所有人都在各自的领域不断钻研,力求让机器人在体内的‘旅程’更加安全、高效、可控。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个充满魅力和挑战的交叉学科,我为能参与这样一个创新项目而感到自豪。”
除了机器人性能的优化,张恒还特别关注机器人生产的质量控制和无菌保证。
他来到洁净车间,与质量总监刘丽梅讨论相关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