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套系统的物理结合已经完成,接下来就看它们能否在逻辑层面实现互联互通了。”
为了检验系统融合的效果,张恒决定立即开始实战模拟测试。
他钻进“大允铭”的驾驶舱,启动车载终端,调出“光之盾”的运行界面。
只见显示屏上瞬间跳出了几十个实时监控的窗口,各个窗口都在滚动播放着“大允铭”和“光之盾”的各项工作参数。
“系统初始化完成,‘光之盾’进入战斗待命状态。”
张恒点点头,随即喊道:“模拟电磁信号干扰,对‘光之盾’系统进行首轮适应性测试。”
话音刚落,一股强烈的电磁波瞬间笼罩住“大允铭”。
在如此剧烈的信号干扰下,普通的电子设备恐怕早已瘫痪。
“光之盾”却只是屏幕闪烁了几下,旋即便重新恢复了正常。
“抗干扰能力测试通过,电磁屏蔽性能达标。”
陈铭衡满意地念出测试结果。
接下来,张恒又命令技术人员模拟多种复杂战场环境,对“光之盾”的目标捕获、火控联动等多个性能进行了全方位测试。
令人欣喜的是,在“大允铭”的“赋能”下,“光之盾”的综合战斗力得到了质的飞跃。
那精准捕获来袭目标的速度之快、拦截多个方位威胁的效率之高,简直令人叹为观止。
“有了‘光之盾’的加持,想要伤及‘大允铭’分毫,简直难于登天!”
正当大家为初步测试的成功结果而欢欣鼓舞时,一个警告性的红色窗口突然跳了出来。
定睛一看,竟是“光之盾”的供电系统与“大允铭”原有的能源管理模块出现了不兼容。
“‘光之盾’的功率突然大幅波动,激光器输出能量不稳定,随时可能烧毁聚焦透镜组!”
徐占龙神色紧张地盯着监控界面:“这种能量波动恐怕会严重影响‘大允铭’其他电气系统的工作。”
张恒连忙下令切断“光之盾”的供电模块,停止测试。
他走下“大允铭”,凝神思考了片刻后说道:“我们之前只考虑了信号层面的兼容,却忽略了供电系统的互联问题。
‘光之盾’对电能质量的要求远高于常规设备,而‘大允铭’原有的供电模块在应对如此大功率的脉冲负载时,恐怕力有不逮。”
“看来我们需要重新设计‘大允铭’的供电架构,为‘光之盾’配备独立的能源转换模块。”
徐占龙若有所思地说:“同时还要开发一套实时功率平衡算法,确保车载各系统的能源需求都能得到科学调配。”
张恒赞许地点点头:“就按老徐说的办,我们抓紧时间找出问题症结,尽快恢复两套系统的兼容性,‘大允铭’的升级之路决不能就此停步!”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整个团队都在紧锣密鼓地开展供电系统的升级改造。
当新的能源架构方案最终敲定时,所有人都长舒了一口气。
那种将一台前所未有的尖端作战平台推向成熟的成就感,让所有人的心中都充满了自豪。
当他们满怀信心地再次启动“光之盾”时,一个全新的问题却接踵而至。
只见原本已经完美贴合的“光之盾”外壳,竟开始出现了一丝细微的形变!
“难道是装甲材料出现异常?”
陈铭衡喃喃自语道。
张恒凝视着“大允铭”的车体,眉头紧锁。
他敏锐地意识到,这恐怕是两套系统在结构应力上出现不匹配所致。
“光之盾”复杂的内部结构,必然会对“大允铭”原有的车体框架产生附加应力。
而如何在不影响防护效能的前提下,实现这种应力的优化匹配,无疑将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看来我们在机械结合上还有不小的优化空间。”
“彻底解决系统兼容性问题的道路,恐怕还很漫长,但只要我们咬定青山不放松,定能让‘大允铭’在未来的信息化战场上一鸣惊人!”
整装待发的“大允铭”,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崭新面貌,昂然屹立在科研团队面前。
面对“光之盾”装甲出现的细微形变,张恒意识到必须尽快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他立即召集团队成员,开始着手对“大允铭”的机械结构进行全面优化。
“我们要重新审视‘光之盾’的内部结构布局。”
徐占龙建议道:“只有找出各个模块对车体框架的应力分布规律,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优化工作。”
张恒点点头,随即吩咐道:“老陈,麻烦你针对‘光之盾’的各个组件建立三维实体模型,并进行有限元结构分析,看看应力集中的高危区域都分布在哪里。”
“没问题,我这就去做。”
陈铭衡应声而去。
几个小时后,一份详尽的应力云图被呈现在众人面前。
图中,车体结构的几个关键节点都被渲染成了醒目的红色,表明这些部位正承受着超出设计阈值的应力。
“从分析结果来看,应力集中最严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激光器发射舱和雷达罩的连接处。”
陈铭衡指着图中的几个红色区域说:“看来是‘光之盾’的重心分布与‘大允铭’原有的车体布局不够协调,导致这些薄弱部位承受了过大的载荷。”
“我们需要重新优化车体的受力结构。”
林森若有所思地说:“在这些高应力区域增加额外的加强筋和支撑框架,应该能有效缓解局部应力集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