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女生耽美>胡宇伦> “无为”究竟是什么?老子:不是无所作为,更不是顺其自然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无为”究竟是什么?老子:不是无所作为,更不是顺其自然(2 / 3)

的命运?当然是想方设法逆流而上把自己变回一岁,最好回归到细胞状态,这不就是向无而为吗?

这也就是他为什么要我们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然后倒退回到人类文明的婴儿期,也就是小国寡民时代的原因。虽然代价是倒退,但总比毁灭好吧?在老子看来,初生的事物如婴儿这般才是最有生命力的,“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至于那些发展成熟的东西则是“物壮即老,谓之不道”。

注意,向无而为只是个发展方向,并不是真的要你回归到虚无状态,只是回归到离虚无最近、离灭亡最远的初生状态。如果真要回归虚无,那毁灭之后不也是虚无吗?所以小国寡民不是“无”,是那个“一”,它仍旧属于“有”的范畴。

既然大道规律的发展方向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归于虚无”,那貌似我们只能逆天而行,对冲掉其力量才能避免滑向深渊了。

可这终究只是一厢情愿,人无再少年,人类历史也是如此,就算知道“无为”唯一的解法,可人性如此,没有人真的能回到小国寡民时代,我们终究无法逃脱狂飙至死的命运,这也许就是文明的悲哀吧?

人类的存亡是个宏大的命题,我们左右不了,但我们却可以用“无为”的思路来救赎一下自己。我们身上除了“有和无”之外,还存在很多对立的属性,如祸福、荣辱、富贵、贫贱、轻重。它们同样也遵守物极必反的规律在运行着。人们害怕物极必反,谁都想长久保留荣耀、福气和富贵,谁都不想滑向对立面。可以做到吗?

老子说:可以的。针对“反也者,道之动”这条物极必反的规律,老人家提出了“弱也者,道之用”的应对办法。

什么意思呢?如果你是强者,为了避免被物极必反的规律反噬,那该怎么做?主动削弱自己,不要让自己变成“极”。这种主动削弱自己的开倒车行为,不就是跟“无为”一个思路嘛?!

但你要注意,老子提倡“守弱”,提倡“知其白,守其黑,知其雄,守其雌”,是说给那些强者听的,弱者可千万别乱学啊。

对此,老子进一步提出损和益的概念。损,减损也!益,增益也。

你们要学会减损哪同志们!有钱就减损钱财,有权就要功成身退,有名就谦逊自抑。不然是要遭报应的: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别以为老人家在害你们,这是为你好啊,减损你是为了更好地增益你(物或损之而益),一味增益你反而会害了你(或益之而损)。

说到这里,老子还非常腹黑地出了一个点子:想要祸害谁,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增益他,把他往物极必反的方向上赶。(将欲取之,必固予之。将欲败之,必固兴之。)

阐明了损益观念后,老子还提出了大道之学跟其他学说最大的区别。其他学派的思想无非就是帮人如何增益自己,但学道的人却懂得用无为之道去减损自己。(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但他老人家也知道,这种反人性的思想能听进去的没几个。所以他在书中也自嘲道:

只有那些资质上乘的人啊,听到了我的道理才会小心翼翼地去减损。(上士闻道,堇而行之。)

那资质中等的人呢,听说我要让他们去减损自己,实行起来肯定会患得患失的。(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至于那些愚夫愚妇们,听了我的大道之后,肯定会哈哈大笑。不过你们这些愚人哪,嘲笑我就对了,你们要是不笑,就说明你们根本没有理解我的道。(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三、物极必反真的管用吗?

想必读到这里大家一定会有一个疑惑,物极就一定会反吗?我们生活中似乎可以举出很多反例啊!我想大家对“物极必反”大概是有那么一点误解了。就好比说你爬楼梯爬到楼顶了,最后只有下楼一个选项。物极必反,不是说你一定会下楼,而是说你下一个运动方向就只能往下走。事物到达了极限,下一个运动方向只能是对立面。可我们上去之后就一定要“立刻”下楼吗?我不能在楼顶走走停停看一辈子风景吗?

再比如说,如果变成天下最贫困的人,是不是马上就可以物极必反了,然后就变成一个富人了呢?不行!因为触发“物极必反”这条定律,必需要有特定的条件,你必须要有充足的时间去集齐那些条件。这个时间也许是一年、两年、甚至一百年、一千年,谁也说不准的。比如说,只要你在楼顶待上一百年,期间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因素,比如地震、火灾、拆迁、疾病等等,逼着你下来,前提是你要有命等到这些能够触发“物极必反”的条件出现才行。万一你待楼顶上三天就死了,那不就实现了一辈子不下楼的愿望了吗?

对于国家、王朝、家族和政党这些拥有漫长生命的存在而言,可以肯定,它们一定有机会集齐物极必反所需的条件的,所以这条规律用在它们身上几乎是百试百灵。但对于我们这些只拥有短暂生命的个体而言,也许在触发“物极必反”所需的条件成熟之前,我们就已经挂了。

所以,富贵而骄的人未必会遭报应,金玉满堂的人也不见得就会在有生之年变得穷困潦倒。大概率这些报应会落到子孙身上呢!

道德五千言的思想包罗万象,不是一篇文章所能承载的,但只要掌握有无相生,物极必反和无为损益这三条总纲,朋友们读起道德经,也许就不会那么困难了。

文史君说

相比于先秦诸子著作等身,道家创始人的《》道德经为什么只有区区五千言?我想这是因为老子一向喜好虚无,推崇“不言之教”所致。众所周知,人类文明传播靠的是“有言之教”,为何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