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实证明,数值怪带来的震撼往往是最为简单,但又最为直接的。
过了好几分钟之后,沈芳忠才总算回过神来。
不过,还没等他开口,就听到旁边李建强的声音:
“所以这就是你们实现双脉冲动力的方式……直接控制固体推进剂的工作参数,不需要在弹体结构上额外增加一个隔舱或者隔层之类的装置?”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固体燃料的不可控性基本上是整个火箭动力领域的底层逻辑。
就像是牛顿运动力学之于19世纪的物理学那样。
因此,刚才看到材料的那一瞬间,他甚至觉得自己的世界观都要崩塌了。
就像是第一次看到普朗克黑体公式,意识到“世界可能是不连续的”时的物理学家那样。
“当然不需要……”
面对这个问题,林成刚非常干脆地给出了否定的回答:
“大概十几年前,反舰导弹还是以火箭动力为主……当时我们为了提高射程,曾经考虑过你说的那种隔层式设计,让导弹在中段低速巡航,最后再高速冲刺。”
“那时候我刚刚参加工作,主持设计了一种用两层橡胶包裹软木制成的软质隔离装置,橡胶与药柱紧密贴合,点火器和Ⅱ脉冲药柱连接在一起……但测试下来发现稳定性太差,Ⅱ脉冲大概有60%左右的概率会紧跟着i脉冲开始燃烧,根本没办法实用化。”
即便在华夏军工业发展的相对蛮荒时期,也并未放弃过对先进理念和技术的追求。
就连双脉冲动力这种在当年看来十分高大上的东西,都并不只有空军装备研究院进行过研究。
而两边的结论也是基本类似的。
这也是为什么林成刚能在开发ct系列推进剂的过程中,想到向其中加入电敏材料的改性方法。
趁着李建强还在消化这些信息的功夫,沈芳忠重新接过了话茬:
“以你的判断来看,同样的技术,有没有可能用在空军地导部队装备的远程防空导弹上面?”
林成刚神秘一笑,然后拿出了那份今天早上才由工建委下发给他的批复:
“实际上,我也正准备去找你们……”
沈芳忠低下头,目光飞速扫过红头文件中的内容。
很快捕捉到了其中的关键词:
“常院士建议的?”
显然,事情发展的顺利程度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期。
原本在看到林成刚的时候他还担心,对方在短时间内抽不出足够的精力来跟自己这边协调工作。
结果完全是多虑了。
“是的。”
林成刚点点头:
“但我的工作关系还是要挂在这边,只能以顾问的身份参与你们的项目……”
对于沈芳忠来说,这点小事根本就算不上什么要求:
“这些组织层面的要求,我们全都可以同意,资金和人手也会优先保障到位。”
他直接大包大揽地给出保证:
“最快什么时候可以开始对接?”
这个架势,反而让对面的林成刚一愣。
完全没想到对方竟然如此迫切。
“可能还得一阵子,装药成型之后的药柱强度还有些隐患。”
他语气中稍有些尴尬,于是紧接着又补充道:
“但我们已经在跟火炬实验室那边合作,对ctk系列推进剂的工作流程进行理论计算,以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
“以他们的水平来说,应该用不了太长时间……”
好像是为了验证这句话的正确性一般。
林成刚最后一个字的尾音还没完全落下,办公桌左上角上的红色电话就铃声大作,打断了三人之间的谈话。
他探头看了一眼,然后直接伸出手,做了个噤声的动作。
“喂,栗教授么……”
电话,自然是火炬实验室那边打来的。
由于常浩南最近基本常驻在怀柔科学城,所以之前跟林成刚联系的一直都是栗亚波。
然而这一次,听筒那头却响起了一个更加成熟的声音:
“是我,常浩南。”
“常院士?”
林成刚的身体反应比脑子更快,尽管隔着一根电话线,但还是蹭地一下就站直了:
“您怎么……”
“你那个体系的情况有点意思,正好这两天怀柔那边事情不多,我就抽出时间过来看看。”
常浩南的声音中带着些许笑意:
“也是碰巧,就出结果了……”
对于常浩南口中诸如“碰巧”、“运气”、“顺便”之类的词,林成刚已经有了十足的抗性,连个标点符号都不会信。
想必是有什么栗亚波解决不了的问题,所以才摇来了自己的导师进行支援。
只不过这属于人家师门内部play的一环,他也不好过问太多。
“那我马上过去……”
正准备结束通话,林成刚又突然瞄了一眼办公桌对面二脸懵逼的沈芳忠和李建强:
“常院士,二院负责红旗9型号研发的沈芳忠总师和空军装备研究院的李建强主任正好在我这边,您看……”
他都把话说到这份上了,常浩南自然也不会拒绝:
“一起过来吧。”
……
因为时间紧张,常浩南甚至来不及整理出一份完整的分析报告,而是直接在计算中心的地下机房里接待了一行人。
“因为不是理想溶液体系,加上工作过程中还存在相变,所以整个计算比较复杂,涉及到很多物理化学的理论知识,所以我就长话短说。”
他说着调出了一张大约100个分子厚度的表面模拟图:
“二次点火失败实际上涉及到了两个独立原因,所以成刚同志你单从宏观工作参数上分析不出结论也是正常的。”
林成刚一时间有些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不是应该为此而感到欣慰。